公元630年,一个名叫苏定方的骑将,带着两百骑兵悄然潜入阴山雪雾,突袭东突厥大营。刀光一闪,颉利可汗仓皇而逃,大唐从此“北定阴山”。
可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奇功盖世的将领,唐太宗竟只用他一次,就让他在冷宫里坐了二十几年。
直到高宗登基,这个白发老将才再披战甲,一战西域,灭西突厥、俘可汗、功勋卓著!
他叫苏定方——那个被历史“雪藏”的战神。
![]()
从冷板凳到凌烟阁
唐德宗登临凌烟阁的那一年,是公元789年。距苏定方病逝,已经过去整整一百二十年。
太极宫内,金壁辉煌的功臣画像静静悬挂着:李靖、秦琼、尉迟敬德,个个英气逼人。
而在那一排新添的凌烟阁二十七功臣中,苏定方的画像格外醒目——眉目坚毅,目光如炬,仿佛仍在战场上披甲执戈。
这位被后人尊为千古名将的男人,生前却吃尽冷遇。
少年时骁勇善战,中年被弃不用,老年又被推上前线,最后客死边疆。
要说起他的转折,绕不开两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唐高宗李治。
两位皇帝,一个以天可汗之姿建立盛唐,一个在女皇阴影下维持繁荣。
可奇妙的是,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帝王,都在苏定方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烙印:
一个让他沉默了二十五年,一个让他重新焕发光彩。
李世民的“弃”,有政治的算计;李治的“用”,有现实的需要。
前者成就了盛唐的开端,后者完成了疆域的极致。
而苏定方,恰好是他们之间那座最孤独的桥梁。
![]()
命运兜转一圈,才让世人看清,这个被“雪藏”多年的老将,究竟有多硬的骨头。
于是文章从这里切入:苏定方与唐高宗之间的那场迟来的理解,既是功臣与帝王的互相成全,也是唐王朝精神的一次重振。
雪原再起——苏定方的重召与西突厥的覆灭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李治任命年近花甲的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统兵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
这一任命,令朝堂内外震动。
因为自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被灭以来,这位曾以区区数百骑夜袭颉利可汗、名动天下的将领,已在军籍之外沉寂了二十余年。
当时西突厥势力已成边患。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后,西域四镇时有叛服,边疆再度风声鹤唳。
于唐高宗而言,平定西突厥,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考验。
他要在“文治延续”与“武功扩张”之间找到平衡,而这个重担,落在了苏定方肩上。
那一战,是他一生的巅峰。
苏定方率军越过天山。
彼时正值深冬,雪厚盈尺,风刃割面。唐军兵少将老,西突厥号称十余万骑。
诸将劝他暂缓进军,他却坚持先声夺人,绝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他利用气候之变与敌人的侥幸心理,令军队踏雪追击,突袭敌营。
雪夜中,唐军短刀疾行,破营三重,斩获数万人。
贺鲁可汗被擒送长安,西突厥势力就此土崩瓦解。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次胜利,更标志着唐帝国在西域势力的巩固与扩张。
对苏定方个人而言,它是迟到二十余年的回声。
![]()
在唐太宗一朝,他早已凭夜袭颉利可汗的奇功名列战将之首,却因政争被搁置。
李靖凯旋后,部分功劳归于上层将领,苏定方仅授左武候中郎将。
此后多年无征,无封,无奏功之名。
直到唐高宗时代,边患复起,他才再被起用。
战后,高宗下诏褒奖,赐爵邢国公,论功列前。
从东突厥到西突厥,苏定方的前后两场大胜,间隔了二十七年。
这位将军,用两次雪原之战,证明了自己在刀兵与岁月之中都不曾生锈。
从悍勇少年到沉寂将军——苏定方的起伏生涯
苏定方的名字在唐史中并不显眼,但他的足迹却贯穿了隋末到盛唐的疆场。
与同时代那些出身门阀的将领不同,他来自冀州武邑的豪强之家,并非世代武官,而是凭刀马之功,一步步杀出自己的命运。
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苏定方的父亲苏邕率乡兵守土平叛,年少的苏定方从此披甲上阵。
他身形强健,善骑射,出入战阵常为先登。
十五六岁时,便在清河与邯郸一带连破为祸一方的张金称、杨公卿,地方州郡赖以安宁。
天下分崩之际,他投身河北义军窦建德麾下。窦建德的大将高雅贤看中他的勇略,收为义子。
短短几年间,他从一名乡勇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悍将。
窦建德败亡后,他随高雅贤投刘黑闼,再度奔走于北方战场。洺水之战后刘黑闼战败,高雅贤阵亡,苏定方只得返乡归隐。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他并未立刻投奔唐廷。
直到唐太宗开贞观,帝国重整旗鼓,才在匡道府出任折冲,正式进入朝军序列。
贞观三年(629年),李靖奉命北伐东突厥颉利可汗。二月初八夜,苏定方率二百骑兵深入敌境,在浓雾中突袭颉利牙帐。
颉利仓皇逃遁,唐军随后合围,大获全胜。东突厥覆灭,其地尽归唐朝版图。
战后,苏定方以功升左武候中郎将。
![]()
然而,这场令他一举扬名的胜利,也成为他被冷落的开端。
东突厥战后,唐廷内部对“军中劫掠”一事争议不休。
御史弹劾李靖“军无纲纪”,连带苏定方亦受牵连。
李靖身为总帅,由唐太宗亲自庇护,得以无事;苏定方则成为“最合适的牺牲品”,既不升迁,也不得参战。
那时他正值壮年,本应是建功立业的巅峰期,却被迫停步二十几年。
这段岁月里,大唐的战旗遍布四方:李勣平高昌、李绩征辽东、薛仁贵镇西域……唯独没有苏定方的名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新皇高宗李治即位,继承的是一个疆域辽阔但边患未绝的帝国。
为了维系军功与国势,他重新召用沉寂的老将。此时的苏定方已六十岁,却依旧骑射精熟。
永徽六年(655年),他随程名振讨高句丽,大破敌军,斩俘千余人,封右屯卫将军、临清县公。
两年后又奉命出征西突厥,终以显庆二年的大捷,奠定其地位。
西突厥之战后,他本可以功成身退,却在七十高龄仍多次披甲出征,从朝鲜半岛至青藏高原,几乎踏遍大唐疆界的极限。
他的晚年,是一个将军生命燃尽前的最后闪光。
乾封二年(667年),他在病逝边疆,享年七十六岁。
![]()
结语:
在后世看来,苏定方能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唐高宗的知人善任。
是的,若没有唐高宗的重新启用,就不会有苏定方的传奇。
但若没有苏定方的再次崛起,唐高宗的时期的唐朝疆域也不会如此耀眼。
唐太宗弃之,是谨慎;
唐高宗用之,是信任。
这两种帝王之道,成就了两种不同的盛唐面貌。
而苏定方,正好是那条分界线——
他让一个盛世的锋芒重新闪光,也让一个王朝的疆域扩展到极致。
他的一生无诗,却比诗更壮阔;
无言,却比言更响亮。
从被弃的武夫,到千古的名将,
他用三十年的沉默换来三年的天下,
用七十六年的生命刻下了四个字——尽忠无悔。
这,就是苏定方。
参考信源:
《旧唐书》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