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应届生就业”成为全民话题的时代,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类毕业生故事:有人一毕业就进大厂实习;有人转行自学AI编程;也有人靠一场比赛逆转人生。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名校光环”不再是唯一的入场券,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在大学四年里,你是否足够主动、足够实干。
![]()
最近,一则新闻火遍全网——《民办高校毕业生入职小米,赛场淬炼出的“黑马”程序员》被中国教育在线、中华网、中青教育在线、极目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讲述了一个普通学生凭实力闯进小米这个科技巨头的故事。这位“黑马程序员”,正是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翁想。
这则新闻的热度之所以高,是因为它精准打破了大众的一个传统认知。学历不是全部,能力才是关键,翁想的经历几乎是“民办院校逆袭”的典型案例。他不是名校出身,却靠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丰富的赛事经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赢得了小米的青睐。翁想参与了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个高含金量赛事,屡获奖项,凭借“用实力说话”的表现,让同学们直呼“他太卷,但卷得漂亮”。
![]()
这样的学生能培养出来,绝不是偶然。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内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坚持以“工程+信息+创新”为主线构建专业体系。学院依托武汉工程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智能制造等新兴方向上持续发力。根据学校官网公布的数据,学院与中国信息通信科技、湖北兴发、富士康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了联合实验室与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训练环境和企业实习机会。
而翁想的成长路径,正是这种“以赛促学、以赛带练”教育模式的缩影。近年来,全各类专业竞赛愈发成为高校学生展示实践能力的重要舞台。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多次获得省赛、国赛奖项,仅2025年就有多名学生在全国级赛事中获奖。校方鼓励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的同时,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培养工程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这种体系下,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而是“代码能跑、产品能用”。
![]()
当然,学院的教学氛围也为这种“成长型学生”提供了良好土壤。不同于传统工科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两点一线模式,这里的学生更强调团队共创和创新氛围。学生可以自由组队、申请项目支持,从创意验证到成果转化都能获得导师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率在同类高校中排名前列,毕业生实践能力受用人单位认可度高。
从翁想的个人故事,到学院的整体教育实践,可以看到,武工大邮电院正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民办高校”的可能性。它没有华丽的外衣,却有实打实的实力;没有口号式宣传,却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案例,让人看到教育的价值与温度,让自己的学生被人看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