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咋能保证运输的鱼不出问题?
今年9月中旬,一网友发布的“麻醉鱼”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商户将活蹦乱跳的鱼倒进充满泡沫的方形塑料桶后,鱼很快安静下来。该网友称,这是他在一家水产批发市场拍摄到的画面,躺在地上的鱼不是死了,而是被“麻醉”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活鱼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减少死亡率。
![]()
麻醉剂运鱼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市场上麻醉剂用得最多的是丁香酚,商家吹得天花乱坠,说“天然无添加”“无毒副作用”“不会被检测出药残”等。这种从丁香树、柴桂等植物里提取的添加剂,一般用于食用或香水化妆品香精的调配,但用在鱼身上,问题就来了。商家说,用完后会换水,等两三天再卖,因为麻药有味道,怕影响销售。可这换水真能保证安全吗?谁也不知道。
国内对这事儿的态度挺模糊的。2019年和2021年,国家出了两个检测方法,能测出鱼、虾等水产品及水里有没有丁香酚残留,但没说能不能用,也没说残留多少算安全。农业农村部的工作人员说,丁香酚作为食品用香料是合法的,但作为麻醉剂运鱼,还没开放使用。似乎在说,用不用都行,但出了问题,也没法管。
![]()
为啥没标准?主要是研究不够。地西泮2022年前多用来麻醉运输鱼,后来证实其会在鱼体内永久性残留,人类食用后或出现疲乏嗜睡、精神混乱等症状,对儿童生长发育潜在危害大。随后,就被农业农村部禁止使用了。现在换成了丁香酚,但安全性研究太少。2016年有篇论文说,国内外学者研究麻醉效果,安全性研究很少。市场里麻醉剂品种多,有的对水产品或人类有安全隐患,但具体有啥隐患,没说清楚。
业内对丁香酚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专家说,丁香酚高效、安全、价格低,不会诱发有毒物质,应该广泛用。但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委会建议,丁香酚的人体可接受日摄入量为每公斤2.5mg,60kg成年人每天吃150mg以上才可能对身体有害。此外,丁香酚不耐高温易挥发,通过蒸、煮、炖等热加工一般可有效去除残留。商家说“国外一直在用,安全合法”,但允许使用的日本、南非、新西兰等国,要求食用鱼须经过一定停药期后方能上市销售,对丁香酚的水中直接投放量也有限制。但国内呢?尚未有任何限制。
![]()
这事儿得有个标准,不能一直糊里糊涂。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汤保贵说,得做药物代谢动力实验,搞清楚残留量,才能出台规定。2023年有篇论文也说,植物源麻醉剂研究少,安全评价和药物残留研究不够,得加强研究,为法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标准为啥重要?首先,保护消费者。谁也不想吃鱼吃出问题,尤其是儿童。其次,规范市场。现在商家用不用麻醉剂全凭良心,有的为了省钱,可能过量使用。最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供港鱼虾企业问能不能用,专家没建议用,就是因为没标准,怕出事儿。有了标准,企业就知道怎么用,消费者也能放心吃。
这事儿不能拖了。地西泮被禁了,丁香酚又来了,下一个呢?得赶紧研究,出台标准。比如,规定残留限量,要求商家换水后检测,对超标产品下架。同时,加强监管,对违规商家处罚。只有标准明确了,市场才能规范,消费者才能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