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不仅是树叶凋零的季节,更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高发期。
![]()
近期,不少市民出现发热、咳嗽、浑身酸痛等症状,误以为是普通感冒硬扛,结果不仅自身病情加重,还可能传染给家人朋友。今天,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控科就带大家认清流感、做好防护,轻松应对秋冬“流感关”。
一、先搞懂:流感不是“重感冒”,差别大着呢!
很多人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完全不同,治疗和防护重点也不一样。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主要是打喷嚏、流鼻涕、轻微咳嗽,一般1周左右就能自愈,很少出现全身酸痛、高热;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甲、乙、丙型为主)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物品传播,症状更严重——常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还可能伴随咳嗽、咽痛、呕吐腹泻(儿童更常见),严重时会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尤其老人、小孩、孕妇和慢性病患者,风险更高。
二、最有效:流感疫苗接种,早打早安心!
预防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这可不是“智商税”,而是给身体穿上“防护铠甲”。很多市民觉得“去年打了疫苗,今年就不用打了”,其实不然,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流行的毒株都可能不一样,而且疫苗的保护效力会随时间下降,所以建议每年都接种。
重点接种人群要记牢: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哮喘等),以及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学校教职工等重点场所人群。请注意前往指定预防接种点进行接种。
三、日常防:做好“三件套”,病毒绕着走!
除了接种疫苗,日常个人防护也不能少,简单来说就是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这三件套,再加上“少聚集、强体质”,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1.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后、咳嗽打喷嚏后,一定要用洗手液或肥皂,配合流动水搓洗至少20秒,别用手揉眼睛、摸口鼻,避免病毒通过黏膜进入体内。
2. 戴口罩:流感高发期,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如商场、影院、棋牌室等);如果必须去,一定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口罩脏了、湿了要及时更换,回家后及时丢弃用过的口罩。
3. 常通风: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能有效稀释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减少感染风险,尤其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千万别为了保暖而紧闭门窗。
4. 少聚集:尽量减少聚餐、聚会等集体活动,避免和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近距离接触,如需接触,保持1米以上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5. 强体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避免受凉;同时坚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不劳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身体抵抗力,让病毒“无机可乘”。
![]()
四、要注意:出现症状别硬扛,科学应对是关键!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疑似流感症状,千万别硬扛,也别自行用药,更不能带病上班、上学,避免传染给他人。
1. 及时居家隔离,减少与家人接触,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2. 居家期间多喝水、多休息,清淡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 若症状较重(如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胸痛等),或属于老人、小孩、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要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治疗,早期使用抗流感药物,能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秋冬流感防控,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大家牢记这份“防感指南”,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疫苗,让我们一起筑牢健康防线,平安度过整个秋冬!
供稿:院感科 刘萍
微编: 张嘉敏
责编:莫艳妮
一审:莫艳妮 二审:邓燕清 终审:陈祥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