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猎是件“原始”的事。夜里扛着猎枪、翻进山林、点燃烟头、躲在草丛,靠经验和胆量博一口“野味”。但现在,偷猎的玩法早就变了。
江西警方最近破获的一起案件,让人大开眼界:人在屋里坐,箭从天上落。一台普通无人机,加上一支改装钢制箭矢,就能从几十米的高空精准命中一头野鹿,而且无声无息,不留痕迹。
![]()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套技术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而是借鉴自俄乌战场的无人机战术。当战争经验被“复制”进山林,当偷猎者拥有了“空投打击”能力,原本的野外生存游戏,变成了现实版的“高科技狩猎”。
江西警方出手
此前10月,江西瑞金市森林公安破获了一起非法狩猎案件,抓获3名嫌疑人。这三人并没有什么特别背景,也不是猎人出身。他们的“本事”来自网络教程、贴吧交流和电商平台。
作案工具是一台改装的民用无人机,挂载着特制钢制箭矢。飞到空中100米高处,通过遥控释放装置,将箭矢垂直投下。
自然重力加速度再加上钢箭的结构优化,使得这支箭矢在落地时的速度超过50米/秒,动能逼近900焦耳。
![]()
这是什么概念?普通复合弓箭矢动能不过100焦耳左右,而900焦耳的动能已经接近一颗小口径手枪子弹的威力。
在这次案件中,警方查证这伙人已经猎杀野生动物超过20只,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一头。其他被杀害的野生动物还包括野猪、麂子、野兔等。他们作案时间多集中在夜间,使用热成像设备寻找动物热源,锁定后即刻空投箭矢。
这类箭矢并非普通弓箭,而是参照穿甲弹设计。箭头为锥形钢材,尾部配有稳定翼,能够在下坠过程中自动保持姿态,确保垂直命中。
警方在现场还查获多个无人机遥控器、备用电池、夜视镜、热成像探测器,以及动物尸体和箭矢残片。可以说,这已经不是偷猎,而是小规模的“空中打击作战”。
![]()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非孤例。几乎同时,湖南邵阳、江西九江也爆出类似案例,都是使用无人机空投箭矢捕猎野生动物,部分案件甚至有人误伤家禽家畜。
从地域上看,这类案件正在从个别地区向更广范围蔓延。
无人机坠箭技术,是怎么从战场“飞”进山林的?
如果你还以为这只是几个农村小伙的“破坏发明”,那你可能低估了他们的“技术来源”。
这类使用无人机进行空投打击的战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初期。乌克兰军队在实战中大量使用民用无人机进行改装,用于空投手榴弹、简易炸弹,对俄军阵地和坦克进行小规模打击。

这些无人机大多是消费级产品,比如大疆、飞宇、Autel等品牌,通过简单的挂载系统,就可以成为简易炸弹投放装置。在战场上,操作员通过VR眼镜实时观察目标,选择时机投弹,成本低、效果好。
这种打法的最大优势是:操作门槛低、成本极低、打击精度高。
而这套思路,很快就被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学以致用”。他们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用来偷猎。
一台几千块的无人机,加上几百块的热成像模块、几十块的钢筋箭矢,再加上淘宝上卖的简易释放装置,一套“狩猎系统”就组装完成了。
你甚至不需要很高的动手能力,因为不少商家已经提供“整套服务”:装配好的挂载系统、基础飞控教程、热成像调试指南,甚至还附带“避开执法区域”的飞行建议。
![]()
更离谱的是,很多商家将这些设备打着“驱赶野猪”、“农田防护”的旗号出售,表面看合法,实则暗藏风险。
这套战术从战场“平移”到山林,不到两年时间。而监管的反应速度,显然远远落后。
偷猎只是表象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明显的非法狩猎吗?怎么还会有这么多案件频发?
问题就在于:法律滞后、监管缺位、电商平台放任。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确实明确禁止非法狩猎、使用非传统工具打猎。但所谓“非传统工具”,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具体列出“无人机+坠箭”这种组合。

执法人员在查处时,往往需要先界定设备属性,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过程复杂、难以取证。
再加上这类行为多发生在偏远山区、林地、无人区,执法力量本就薄弱,导致很多偷猎行为即便发生,也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更别说制止。
而电商平台的“纵容”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如今在多个电商平台输入“热成像无人机”、“狩猎箭矢”、“野猪克星”等关键词,都能找到相关产品,商家甚至会主动推荐“高空打猎套装”。
这些产品在销售页面标注“驱赶用途”、“仿真模型”,但购买后则会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包括“怎么躲避监管”、“如何精准投放”、“避开雷达追踪”等灰色信息。
换句话说,整个黑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路,从设备销售、教程培训到售后服务,一应俱全。
![]()
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护农队”原本是为了驱赶野猪等害兽建立的猎捕组织,也存在滥用无人机坠箭设备的现象。部分队员甚至将设备外租,供他人非法使用,形成“借证作案”的新套路。
这就导致一个十分荒诞的局面:能合法拥有设备,但不能合法使用它。
而这种模糊地带,正是偷猎者最喜欢的“生存空间”。
一支箭落下的不只是野兽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野生动物被猎杀,而是这类技术正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向更高风险领域蔓延。
2025年8月至10月,全国已经报告多起家畜被无人机坠箭误伤的事件,猪、牛、马、骆驼、羊等牲畜遭遇攻击,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更令人不安的是,多起事件都未能查到作案者——因为无人机没有登记、飞手远程操作、箭矢无编号,一切都在隐身状态中完成。

如果某天,这支箭不是落在野兔身上,而是误伤了山林中采药的老人、上山放羊的小孩,谁来负责?
这类设备的杀伤力不容低估。一支600克重的钢箭,从100米高空垂直落下,足以穿透三层木板,击穿一头成年野猪的颅骨。若是落在人身上,基本是“非死即残”。
而在一些山区,这类箭矢已经出现了“误伤人类”的苗头。某地曾有村民反映,听到夜间空中有“嗖”的一声,次日发现自家牛棚被箭矢穿透。所幸当天牛不在棚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问题。如果任由这类技术泛滥,下一次的受害者,很可能就是毫无防备的普通人。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如何使用决定了它的走向。很多案件的操作者是普通人,只是觉得“好玩”“刺激”,却不了解背后的法律后果和伦理问题。
![]()
很多“无人机坠箭”设备,都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问题出在:
无人机本身合法;钢制箭矢打着“娱乐、模型、驱赶野猪”的幌子销售;
释放装置、热成像模块都可以“拆开卖”,组合后成为“狩猎武器”。
无人机坠箭问题,本质上是新技术落地过程中,监管体系出现“空档期”的表现。
![]()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一次打击、一个通报,而必须:法律要快、技术要硬、执法要准、平台要敢、用户要懂。
多部门协同、线上线下一体、法律与技术并进,才可能真正压制这类新型犯罪行为,防止它从“偷猎工具”变成“公共威胁”。
参考资料:
男子夜晚钓鱼被枪击致重伤,家属:4名打猎者误以为他是猎物,开枪击中脑部
原创 新京报我们视频 新京报 2025年11月2日11:16 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