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停留在一个错觉里,乡村是“被落下的”,是该急着改造成城市的地方。
若真按这个逻辑去安排,恐怕中国社会真的扛不住眼前的内外双重压力了。
温铁军说得直白,乡村不是包袱,而是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凭什么这么说?
![]()
看70年的中国发展史,你会发现每当国家遇到系统性危机,经济断链、财政吃紧、失业潮起,真正扛下压力的从来不是城市,而是乡村。
城市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极其脆弱,一旦财政断粮、产业外迁、外需萎缩,城市首先崩的是就业。
一大批人找不到饭碗,谁来兜底?
是乡村,是那个依然保持“吸纳+承载”功能的土地。
![]()
1960年苏联一走了之,撤资撤专家,中国一下子陷入停摆。大批城市企业没了技术、没了外部支撑,直接瘫痪。
光靠城市支撑不起,那股“崩”的力量最终又被送回农村,从社会矛盾转移成了“代价式承压”。
那个时候国家没钱救市,只能把“差不多1000万左右的资金送到农村”,靠乡村这个地盘替城市“消化”失业人口,避免社会动乱。
不是城市救了乡村,是乡村保住了国家。
不信你再看文革前后的“三线建设”,国家大规模投资到内陆建工业,光劳动成本一去不复返,没有直接收益。
![]()
第三产业没跟上,财政就兜不住,结果又是三年几百万青年没法就业,还是靠下乡。
温铁军说得好:“这个失业的危机不表现为社会冲突,是因为社会矛盾都被乡土社会‘含泪兜底’了”。
到了开放初期,1974年财政赤字直接冲破100亿元大关,工业好不容易起步,却陷入结构性矛盾。
就业、产能、消费都要靠外需带,但外部又卡着高技术和市场准入。
不稳定成了常态,最后还得乡村稳住脚跟,养活基础人口。
![]()
这才是真正的“深水区作战”:没有退路,全靠自我调节。
而进入21世纪,事情并没有变轻松,反而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存量拼杀、外需减退的周期,乡村成了国家转圜的战略缓冲区。
拿现在的数据说话:每年注销的私营个体多达400万家,股份制公司注销40万家,农民工“二次返乡”高达2500万人。
这些人不是为了养老回老家,而是城市再也给不出工作岗位,但国家不能让他们在街头睡觉、挨饿,社会稳定就靠他们还有一块地、有一个老屋。
![]()
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温铁军说得很清楚:“当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时,那些被城市抛出来的人,总得有个地方住、有饭吃、有事干,否则就会出大事。”
这个“地方”就是乡村,这也直接解释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但极其重要的底层逻辑。
比城市更稳定、更有韧性的,不是高楼林立的CBD,而是那个看似不那么时尚的村庄。
![]()
但别小瞧了乡村的“变现力”,以贵州深山区的“龙江”小县为例,3年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县建起了年产值过百亿的流量经济奇迹。
人口才30多万,城镇人口不足一万,却硬是吸引了每年上千万游客涌入,这是凭GDP指标看不出来的真实动能。
怎么做到的?
发动群众,当地群众不是被动看客,而是每个人都成了流量创造者。
用手机、拍视频、直播,把山里的生态资源、民族文化、烟火场景变成“资产”,激发出三类从未被真正开发的潜力。
![]()
第一是基础设施的金融化激活,比如高速、宽带这些曾经被认为“负债”的投资,现在反过来承载了千万游客的交通与传播。
第二,是山地生态资源变成了实打实的观光资产,让人们用脚投票支持;第三,是少数民族深藏的文化,成了直播内容输出与精神消费的主力。
这套组合拳背后的逻辑只有一句话,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而不是机关部门之间“互相扯皮”。
连当地执勤的警察,在群众看烟火的时候都要让开视线,不是作秀,而是从“我是管理员”变成“我是服务者”。
![]()
这才是真正的一种叫“人民经济”的新范式,而温铁军提到的重中之重,是这个体系 自动消化社会矛盾与情绪张力的能力。
当存在大量“城市不好受、乡村还能喘”的阶层情绪时,如果乡村振兴不是搞成政绩工程,而是放手让群众来创造,那就从“稳定器”,变成了“引爆器”。
乡村不是“脏乱差”,不是“落后符号”,而是中国文明独有的一块制度缓冲区、社会安全网和经济再出发的起跑线。
未来怎么走?
![]()
一方面,城市自身已经接近“负重边界”,财政收支紧张、房地产衰退、外资缩紧、制造业外迁,都让城市就业与税收空间受限。
另一方面,乡村的“融合性再生”正在具备条件。
电商基础设施、短视频平台、交通人流、民族文化资源、绿色生态等等,正好可以实现再利用与放大。
这是温铁军反复强调的“不是要毁掉乡村,而是必须强化乡村”。
这样当下一次经济危机、社会挑战袭来时,我们还有一块可以让人民安身立命的土地,还有一个可以承接转型剧痛的缓冲器。
这不仅仅是农业问题、扶贫问题,而是全局性安全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