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堆的英伟达AI芯片在微软仓库里积灰,不是因为技术过时或需求不足,而是因为它们无电可用。
01
微软成堆GPU吃灰困局
“我们受到的是电力限制,而不是芯片供应限制。”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最新BG2播客节目中的坦言,揭示了科技巨头们共同面临的困境。就在近期,纳德拉亲口承认公司手上有成堆的GPU,却因为缺电、缺空间,只能闲置在库房里。
这一幕与微软作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暴露了AI产业高速发展下的基础设施瓶颈。
![]()
微软作为全球AI领域的领军企业,近年来一直在疯狂采购英伟达GPU。然而,这些本应驱动AI训练和推理的芯片,却因基础设施跟不上而被迫闲置。
纳德拉用 “温暖机壳”(Warm Shell) 这一商业地产术语来描述微软的迫切需求。他指的并非是建筑结构基本具备的“冷壳”,而是配备齐全、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数据中心空间,包括充足的供电、冷却系统、消防设施等。
微软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向分析师证实了这一情况:“获取计算硬件一直都不是微软的瓶颈,我们缺的是空间和电力。”她坦言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好几个季度,且需求仍在增长。
![]()
与去年纳德拉提及的“可能受英伟达芯片供应限制”不同,今年微软的挑战完全转向了基础设施层面。微软在2025年一年就新增了约2吉瓦的算力容量,使其数据设施总数突破400座,但依然跟不上需求。
这一矛盾标志着AI发展从“算力荒”转向 “电力荒” 的关键转折点。据纳德拉透露,微软手头有大量英伟达AI芯片因缺电和缺少现成数据中心而闲置,这与业界长期以来担忧的“芯片供应不足”形成鲜明对比。
02
硅与电的断裂
微软遭遇的GPU闲置危机折射出AI产业发展的深层悖论。当行业疯狂追逐算力指标时,却忽视了支撑算力的基础要素正在崩塌。这批闲置的英伟达GPU数量庞大,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却因基础设施瓶颈沦为仓库中的“电子藏品”。
AI产业扩张的速度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传统电厂从立项到并网通常需要数年时间,而AI产业的发展节奏是以季度甚至月为单位计算的。
![]()
过去五年,美国整体电力需求曲线因AI和云计算带动的数据中心建设而迅速上升,远远超出公用事业公司的新增发电规划。TD Cowen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美国超大规模企业租赁的数据中心容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
这种速度错配导致了一个荒诞局面:GPU生产可以按季度迭代,但电力系统、数据中心冷却与输电网络的建设却是以年为单位的工程。微软订购的芯片数量已超出其合同所能确保的供电额度,公共电网无法满足新增算力的能耗需求。
美国超400吉瓦的数据中心供电申请,已达到全美峰值负荷的57%,但实际落地率仅约20%,电力接入往往需要等待数年时间。特斯拉CEO马斯克曾预警,当前的“缺芯”问题约一年后将转变为“电压变压器短缺”。
03
从芯片竞赛到能源竞赛
微软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AI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在同一播客节目中直言,电力短缺才是AI落地的关键桎梏。
![]()
奥特曼对能源问题的敏感度远超多数科技公司。过去两年,他投资了裂变能源公司Oklo、聚变能源公司Helion以及太阳能创业公司Exowatt。然而,这些新型能源技术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用,数据中心依旧依赖燃气和可再生能源混合供电。
随着GPU功耗密度呈指数级攀升,从安培架构到下一代Kyber机架设计,单机架功耗预计将激增100倍,当前数据中心的电力承载能力已濒临极限。
行业巨头们开始各寻出路。微软宣布在阿联酋投资8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标志着AI基础设施正在从硅谷迁往能源充足的新兴市场。与此同时,微软在威斯康星州斥资33亿美元建设的“全球最强大AI数据中心”将于2026年初投入使用,并计划再投入40亿美元建设第二座同等规模的数据中心。
04
战略调整
从硬件囤积到效能优化
面对电力瓶颈,微软正在改变其GPU采购策略。纳德拉明确表示不愿过度采购单一代GPU,因为昂贵的英伟达芯片如果暂时插不上电,两三年后又被新架构取代,就会提前贬值。
![]()
根据微软经验,数据中心设备折旧周期通常是六年,盲目囤货不仅占用现金,还会造成资源浪费。这一表态暗示微软将从追求硬件数量转向提升利用效率。
微软也在通过技术创新缓解算力需求。其更新的DeepSpeed库采用3D并行性技术,将训练万亿参数AI模型所需的GPU数量从4000个减少到800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也显示,大多数低GPU利用率问题可以通过代码优化解决,典型作业修复后性能可提升数倍。
微软Azure还率先实现英伟达GB200服务器在机架与数据中心规模上线,通过创新架构将数万个GPU整合为单一巨型加速器。这种效率优化在电力约束下变得尤为重要。
05
未来胜负手,能源创新与地理迁移
为应对危机,科技公司正在探索多种解决方案。马斯克提出以大规模工业级储能系统为核心的解决方案,通过“错配调节”激活电网闲置产能。美国有一半的发电能力在夜间需求低谷期被闲置,而储能技术可将夜间电能储备起来供白天使用。
光伏太阳能被视为目前建设周期最短、部署最灵活的能源形式,但其建设时间与数据中心几乎同步,从选址、施工到并网动辄数月甚至一年。部分业内人士担心,如果未来AI需求增速放缓,当前为支撑AI算力而大规模投资的电厂和储能项目可能会出现闲置风险。
![]()
地理迁移成为另一个明显趋势。微软向阿联酋运送英伟达芯片,用于建设训练AI模型所需的数据中心,未来四年将在海湾国家投资80亿美元。中东地区资金丰厚且能源丰富,正成为AI基础设施的新兴热土。
与此同时,太空计算也浮出水面。英伟达借助Starcloud的卫星将H100 GPU送到太空,测试轨道数据中心的运行方式。这虽然目前仅是实验,但暗示了极端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
微信订阅
欢迎邮局订阅2026年《电脑报》
订阅代号:77-19
全年订价:400.00元 零售单价:8元
邮局服务热线:11185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