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妇联锚定中心工作、融入发展大局、发挥职能优势,紧紧围绕自治区妇联“创业就业巾帼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联动基层妇联,整合资源、创新模式,通过“培训赋能+基地支撑+产业融合”,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在数字浪潮中闯出增收新路
初冬的暖阳照进直播间里,喀喇沁旗的“巧娘”王大姐正对着镜头展示手工编织的宠物,弹幕里“链接在哪儿?”的询问不断;家庭工坊中,松山区的张阿姨带着女儿一起直播编织技巧,母女俩配合默契;克什克腾旗的共享直播间里,主播们正热情推介笤帚苗制品,下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妇联深耕巾帼电商领域,带动妇女创业就业的缩影。近年来,赤峰市妇联锚定中心工作、融入发展大局、发挥职能优势,紧紧围绕自治区妇联“创业就业巾帼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联动基层妇联,整合资源、创新模式,通过“培训赋能+基地支撑+产业融合”,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在数字浪潮中闯出增收新路。目前,全市已建成巾帼电商基地12个,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电商服务网络。
从“电商小白”到“带货能手”
“从不敢面对镜头到一场直播卖货5000多元,妇联的培训让我实现了蜕变。”这是巴林左旗学员窦亚男的心声。在巾帼电商发展过程中,技能短板曾是许多妇女的“拦路虎”。为此,市妇联指导各旗县区妇联推出分层分类培训,构建“基础入门—实战提升—长期陪跑”的培育链条。
精准滴灌式培训在宁城县成效显著。为了扩大契丹刺绣非遗传承人于文华的技艺和影响力,市妇联通过3天集中培训,从短视频拍摄构图到直播话术设计,手把手教授掌握线上运营核心技能。培训后,组建了15名妇女直播团队,创新“8小时轮班直播”机制,将契丹刺绣的工艺细节与文化故事融入直播,带动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20%。
“陪跑式”服务成为巴林左旗的特色品牌。旗妇联依托“巾帼电商共享基地”,为学员提供“理论授课+实操演练+长期答疑”全流程支持。
近3年来,电商培训妇女400余人次,覆盖农村留守妇女、实体店铺女经营者等多类群体。同时搭建学员交流社群,持续解决直播话术、店铺优化等后续问题。深入企业实地指导,助力亿亨源草编对接达人带货,帮建民食品开通同城团购,实现月增收5000多元。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模式,让不少学员从“电商小白”成长为“带货能手”。
家庭式培训在松山区焕发活力。博创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打造的“巾帼巧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创新“线下集中授课+家庭实践”模式,专业讲师手把手教妇女用手机拍产品、搭场景、做直播,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开设直播间。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训1200人次,85%的学员成功开启家庭电商创业,不仅带动手工编织品销量大增,更让技艺在母女相传中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
创新孵化式培训在克什克腾旗成果凸显。旗妇联依托“巾帼云直播基地”,举办多期“巾帼·腾”电商直播培训孵化营,采取“理论+实操+观摩”教学模式,邀请电商平台专家及MCN机构负责人授课,覆盖平台规则、直播话术、短视频制作全流程,累计培训妇女逾200人次。还联合旗工商联举办AI赋能公益讲座,聚焦AI精准获客等实战技能,单场吸引200余名创业者参与,孵化出大批本土带货主播。
据统计,两年来全市妇联系统累计开展电商培训137场次,培训人数达6000余人次,为巾帼电商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从“土味山货”到“网红尖货”
走进喀喇沁旗首谷电商基地,68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派忙碌景象。主播们在直播间激情演说,仓储区工人打包着刚下单的小米、牛肉干,选品中心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妇字号”产品。更令人瞩目的是,基地成立了喀喇沁旗首个直播行业妇联组织。
“以前直播遇到问题没人帮,现在有了‘娘家人’支持。”主播汤圆说。妇联组织成立后,定期开展技能提升、经验分享,还对接资源帮女性从业者解决货源、物流难题。这种“产业基地+妇联组织”模式,让分散的女性主播凝聚合力,基地内福美优选、“老马在草原”等团队销售额突破2.5亿元。
克什克腾旗的两大核心阵地同样亮眼。自治区级北疆巾帼电商直播基地和巾帼共享直播间,为城乡留守妇女及创业者提供“拎包入驻”式场地和全程指导,承办“妇字号”产品直播推介活动。旗妇联还联动“老马在草原”直播间开展“庆丰收促和美”直播活动,推介牛羊肉、奶食品等,单场销售额达2.3万元。挂牌成立的巾帼创业就业基地整合9家巾帼手工加工企业,15个工作室带动196名妇女实现就业,间接助力销售40余万元。
赤峰市妇联联合首谷网络科技打造的“赤诚巾帼优品”品牌,为“妇字号”产品搭建起从“田间”到“云端”的桥梁。通过统一IP设计、供应链管理,助推巧手产品入驻抖音“山货上头条”等平台实现“抱团出海”。巴林左旗的“巾帼电商共享基地”则聚焦中小微企业,为粮道酒业、鑫潼酒业等打通线上渠道,累计助销产品超6000件,创造营收11万元。
各基地积极开展巾帼电商直播活动,累计直播1601场次,培育出优秀巾帼电商带头人134名和女主播869名,其中单个账号最高粉丝量达42万,单场最高成交17万元。妇联组织直接投入资金58.7万元,间接投入资金20万元,有力推动了基地建设运营,累计创造产值2500余万元。
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发展”
“一根绣花针,绣活非遗梦,绣富半边天!”这句在宁城契丹刺绣工坊流传的话,道出了电商赋能的深层价值。
培训后的15名女性直播团队,不仅实现人均月收入提升40%,还带动周边20名妇女居家加工刺绣,人均年增收3万元。在林西县,赵丽杰的黏豆包通过电商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地方品牌,带动105名妇女就业。宁城县“宁丰十号苹果”借助直播成为“网红”产品,让乡亲们的耕耘变成“致富果”。
克什克腾旗亿合草编的负责人王丽红也尝到了甜头,“在旗妇联牵线下,笤帚苗进入电商直播间售卖,帮助巧手妇女销售产品1000余件,收入20余万元。”这种“电商+产业”的乘数效应正在全市蔓延。阿鲁科尔沁旗300余名绣工加入民族刺绣协会,通过电商订单实现“小户抱团闯市场”;喀喇沁旗的农特产品成为直播带货爆款……
目前,赤峰市妇联系统已打造巾帼电商品牌13个,品牌矩阵不断壮大,直接带动女性从业人数2000余名。“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培训—就业—产业闭环,让更多妇女在电商浪潮中实现价值。”赤峰市妇联主席李向云说。从非遗传承到农特产品销售,从家庭工坊到产业基地,赤峰妇女正以巧手为笔、以电商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精彩的巾帼篇章。
来源:中国妇女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