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山东的王大爷,每天晚饭后最喜欢泡上一杯热茶,然后抓一把花生下酒,这是他的“养生小秘密”。邻居们常说花生富含植物蛋白、还有卵磷脂,对身体好。王大爷也没当回事,甚至觉得自己挺懂健康。
但半年后,例行体检拿到结果时,医生却凝重地提醒了他:“您血糖有点偏高,得多注意饮食。”王大爷疑惑,“我又不怎么吃甜食,怎么血糖还是高了?”医生低头翻阅报告,却反问道:“您平时是不是爱吃花生、瓜子这些坚果?”一句话让王大爷有些懵。
![]()
难道花生真的和糖尿病有关系?还是“健康零食”的美誉有待商榷?很多中老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疑问,平时嘴馋时,总觉得花生比蛋糕健康,却不知道,有些食物表面健康,实则暗藏风险。
其实,糖尿病的“导火索”远不止于花生,尤其是你忽视的那6种常见零食、主食和饮品。本文将带你逐一揭开真相,并提供科学建议,帮你把糖尿病风险关在“门外”。
花生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占45%-50%)和蛋白质(约25%),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确,“花生升糖指数(GI)较低”为13-23,比大米、白馒头之类主食要低很多,也常被认为是适合糖友食用的零食。
![]()
但《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曾发表一项中国多中心队列研究,追踪近5万人,发现整体坚果摄入(包括花生)与糖尿病风险并无显著正相关,不过过量食用花生,却容易引起热量摄入过多,间接增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而后者正是糖尿病的“近路”。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食用花生时,往往搭配高盐、高糖调味、油炸工艺。中国疾控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油炸花生含油脂含量超过55%,一小把就接近一碗米饭的热量(约220千卡)。
而过高的能量和盐分摄入,虽不会直接让血糖飙升,但却会影响机体代谢和胰岛功能。医生提醒:“花生远不是糖尿病唯一“导火索”,但如果总是抱着一包吃,将对代谢健康造成影响。”
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是在无意间“踩雷”,以为嘴里没什么糖,就一切安好。其实,很多日常食物隐藏着更高的代谢风险,长期摄入更可能推高血糖,成为糖尿病的“隐形推手”。尤其要注意以下6类食物:
油炸坚果及零食:市场上的袋装花生、瓜子,九成以上采用油炸或高温烘焙,每百克热量高达550-600千卡,外加钠摄入,易诱发内脏脂肪堆积,影响糖脂代谢。
![]()
高糖饮品:研究显示,每天喝含糖饮料超过250ml,糖尿病风险上升17%。无论是碳酸饮料、果味饮料还是港式奶茶,均含高量添加糖分,不仅升高血糖,还阻碍胰岛素敏感性。
精制主食:面包、蛋糕、白米饭、米粉GI值在70以上,食用后30分钟内血糖显著上升。经常高GI饮食,会造成血糖波动幅度增大,胰岛β细胞易“过劳”。
高盐腌制品:腊肉、咸菜、腌萝卜等,重盐重油,易水钠潴留。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000mg(5g盐),而一包腌黄瓜里钠含量往往超标一半。钠摄入过多与胰岛功能减退密切相关。
高脂肪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火腿肠,饱和脂肪可高出瘦肉2-3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加工肉类摄入多于3次,糖尿病风险增加28%。
![]()
奶油糕点与甜食:吉士挞、蛋糕、面包,富含反式脂肪酸与精制糖,不仅提升能量负荷,还会诱发胰岛素抵抗。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队列研究显示,经常摄入奶油蛋糕类甜点者,糖尿病发病率增高22%。
减少“糖尿病触发食物”,并不是简单粗暴地什么都忌口,而是要学会选择+合理搭配+控制总量,真正让健康常驻。以下6条建议科学可行,建议收藏实践:
以原味坚果替代油炸零食:优先选择未经加工的生花生、杏仁、核桃,每日不超过一小把(约20g),避免盐焗、糖衣、油炸等工艺。
![]()
拒绝含糖饮品,多喝白水或淡茶:每餐间隔补充300-400ml温水,有利于稀释血糖浓度;饮料只选“无添加糖” “无糖茶”。
主食粗细搭配,适量加全谷物:推荐每餐1/3燕麦、糙米、全麦等,全谷主食摄入量达每天100g以上,可有效稳定餐后血糖。
少吃咸菜腊制品,扩大新鲜蔬果比例:蔬果摄入量建议每天大于400g,以深色(绿叶/根茎)蔬菜优先,同时腌制品控制在每周2次以内。
肉类优选瘦肉、鸡鱼,避开加工类:每天优质蛋白40-60g为宜,尽量用蒸煮、炖等少油烹调方式。
甜食不过嘴瘾,餐后散步15分钟:偶尔想吃甜点,可选少量水果替代;每次吃完正餐坚持饭后慢走15分钟,有助于血糖恢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