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商务部罕见的三次点名荷兰政府,明确表示:安世半导体事件中,荷兰要负“全部责任”,并发出强烈警告:若不悔改,一切后果由荷方自行承担。
这场看似企业间的控制权纷争,已经迅速演变为关乎全球供应链安全的大风暴,一纸声明,将中荷之间的经贸摩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安世
安世风暴爆发,中方划下“不可逾越”的责任红线
安世半导体的争议已经持续数月,但11月4日是个关键节点,当天,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罕见地以三段式连续发声的方式,直接点名荷兰政府“全责在身”,措辞之重、态度之硬,在中荷经贸关系史上实属罕见,这不是情绪表达,而是对一系列具体行动的系统回应。
自9月30日起,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布行政命令,冻结中国企业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并绕过股东程序,强行安插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独立董事,这一步,直接把企业治理问题转化为国家间的博弈。
![]()
荷兰
紧接着,荷兰司法系统也迅速跟上,企业法庭在缺乏充分听证的情况下,裁定暂停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并限制其对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这不仅是对中国投资者权利的剥夺,更是在商业规则上动了根基。
事情并未止步于此,10月26日,安世(荷兰)单方面中断对安世(中国)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导致后者产能骤降,大量订单停摆。
断供前夕,安世荷兰甚至将“中国工厂芯片质量不稳定”的言论散布至多个客户,试图从市场信任上釜底抽薪,意图明显。
这一连串动作,让中方彻底看清:这不是经营纠纷,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打压,中方已不再寄希望于“磋商换善意”,而是用行动划下底线:荷兰若继续一意孤行,后果自负。
![]()
商务部
荷方的断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意图,晶圆作为安世产品链上的核心环节,其控制权决定着产能的生命线。
断供的时间点选在中国“双11”电商大促前夕,显然是精心谋划的,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信号并不复杂:谁掌握上游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
但这一逻辑,在全球化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脆弱,中国并不是技术链末端的被动接收者。
安世(中国)不仅承担了全球70%的封测任务,更是安世整条产品链中最具制造能力的部分,荷方一旦切断供应链,受损的不只是中国工厂,更是整个欧洲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
![]()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的回应也迅速且精准,首先,安世中国发布公开信,直接否定荷兰方面对产品质量的抹黑并宣布“独立运营”。
全球销售将逐步转向人民币结算,这一调整不仅降低了对荷兰总部的依赖,也为未来建立自主供应体系打下基础。
而后,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在展现解决问题诚意的同时,也给了荷方一个窗口期。
中国并未一刀切,而是选择保留合作的余地,但这份克制的背后,也是对局势的清醒判断: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不能被某一方“技术绑架”。
这场反制的关键在于节奏和步骤,不是一味硬碰硬,而是在展现底线的同时,保持战略主动,中方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可能的系统性反击做铺垫。
![]()
中国
全球供应链告急,荷兰赌局正在反噬自身
这场风波并不局限在中荷之间,欧洲车企已经开始感受到“断供效应”的真实冲击。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发布联合声明,指出安世中国的产能骤降已影响到方向盘控制模块、车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交付。
宝马、大众等品牌已启动库存应急机制,但业内普遍认为,若本月底前无法恢复正常供货,预计将造成逾200亿欧元的损失。
![]()
欧洲汽车建造厂
美国市场也未能幸免,根据《金融时报》报道,通用、福特等车企仅有三周库存,一旦断供持续,将面临大面积停产的风险。
这种连锁反应,正在印证一个事实:全球产业链已是命运共同体,任何一方的极端行为,都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而荷兰政府此时的姿态却显得格外尴尬,荷方虽试图维持强硬立场,但国内企业界、议会反对声不断。
荷兰经济事务委员会已有成员公开质疑政府“为政治目的牺牲商业信任”,而部分科技企业则担忧被卷入更广泛的贸易冲突中。
荷兰正陷入一种两难状态:若纠正错误,可能被视为“对华妥协”,若继续强硬,将面临来自欧洲内部和全球市场的多重反噬。
![]()
荷兰
在这一背景下,中方的“最后通牒”实际也是一种提醒:不要把短期政治算计变成长期经济灾难。
表面上看,这是一起企业控制权争端,实际上却是一次规则与权力的较量,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价值,不仅是技术专利,更是它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
荷兰试图通过掌控上游技术,来掌控整个产业命脉,但忽视了一个基本逻辑:技术如果不落地制造,就是空中楼阁。
中国这次的底线并不复杂:不干涉你的技术控制权,但也请尊重我们的投资权益和供应链稳定。
![]()
安世
中荷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过去多年建立在互信基础上,如今荷方单方面撕毁这种信任,不仅动摇了企业信心,也让外资重新审视荷兰的营商环境。
更深一层的博弈在于地缘政治的渗透,有分析指出,荷兰此番动作或受外部力量推动,特别是在美欧强化“技术遏制中国”背景下,荷兰作为ASML、Nexperia等半导体关键国家被推上了前线。
但问题是,荷兰并不是美国,它的产业链依赖的是中国制造能力,若选择站队对抗,最终恐怕连“商业国家”的标签都保不住。
而中国的态度也很明确:既然你选择政治化经济问题,那我们就按规则说话,企业合法权益必须保障,供应链稳定必须捍卫,中方不是要打击谁,而是要防止规则被随意践踏。
![]()
商务部
不知荷兰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十字路口?这场风波或许只是一个开端,中方已经亮出底牌,表态已明,立场已定。
现在,轮到荷兰做出选择,如果继续执迷不悟,那就请准备承担后果,如果愿意回到规则轨道上来,合作的门仍未关闭。
这不是中荷一国之争,而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较量,中方的“最后通牒”,不只是给荷兰的警告,也是对全球市场信心的一次捍卫。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网——事关安世半导体!商务部,最新发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