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最近台湾民众发现,高德地图在台岛可以使用了,有网友试着搜索跨海峡行车路线,还得出出了连接福建和台湾的跨海大桥(拟建)的结果。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一旦两岸的政治障碍不存在了,台湾海峡真的能建跨海大桥或隧道吗?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要建这样一座大桥或隧道,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台湾海峡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台湾海峡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年均发生3级以上地震20余次。2017年两岸联合科考队发现4条活动断层横穿预定隧道区域,这要求施工需采用“地震波隔离层”技术,在隧道外层浇筑特殊混凝土,内部设置弹性缓冲结构,以抵御高强度地震的冲击,这对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次,台海气象与海洋环境挑战极大。台湾海峡台风频繁,平均每年受热带风暴及台风影响5至6次,中心通过平均2次,强风、大浪等恶劣天气对桥梁和隧道的结构稳定性构成巨大威胁,工程需要具备抗17级台风(风速60m/s)的能力。此外,台湾海峡年均流速2.5节,最大流速达4节,强洋流会增加施工难度和工程设施的受力复杂性。
![]()
第三,超长距离带来的技术难题:如果采用隧道方案,如全长约170公里的海底隧道,通风问题堪称世界级难题。参照英法海峡隧道经验,需每隔3公里设置通风竖井,但台湾海峡强风与涌浪可能摧毁通风竖井。同时,超长距离的隧道对于防灾救援系统也是巨大考验,若列车在海底起火,烟雾将迅速充满隧道,需要完善的灭火、排烟和人员疏散系统。
第四,施工技术与设备的挑战:盾构机选型是隧道施工的争议焦点,传统土压平衡盾构机易在软土层卡壳,而硬岩掘进机又难以应对深海高压。虽然中国铁建研发的“鲲龙号”混合盾构机刀盘可智能切换模式,但在实际施工中仍可能面临各种复杂情况。对于桥梁方案,60-80米的深水施工、基础防腐等技术难题也需要解决,还需考虑船舶碰撞风险,以及如何满足大型船只通行的净空要求。
![]()
最后,材料的选择难点。由于工程所处海洋环境腐蚀性强,需要研发高强度、耐腐蚀、轻质化的桥梁材料和隧道衬砌材料,以保证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传统钢材在盐水腐蚀环境下寿命不足50年,必须研发如镍铬合金覆层技术等新材料和新工艺,而这将大大提高大桥或者隧道的成本。
总之,台海大桥或隧道的施工难度极高,以现有的技术很难达到设计要求。
其实,就算以后技术进步了,台海大桥或隧道有没有必要建设,也是值得商榷的。一旦大桥或隧道能够开建,必然是两岸之间不存在政治障碍了,那么两岸的经济必然会深度融合,以台湾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陆中西部地区互补性可能更好,而和大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反而会构成竞争关系。这一点,从目前两岸直航班机是从重庆起飞,就能看出来。那么,满足未来台湾和大陆中西部地区的人员和货物的运输需求,最佳的方式可能是空运,跨海峡的短途公路铁路运输需求,可能并没有那么多。
![]()
所以总体来看,跨海峡大桥或隧道的技术难度极高,成本极大,收益却偏低,所以还是应该经过科学的、充分的论证,然后再做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