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6日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济宁市人社部门坚持就业优先、创业引领、技能支撑、服务赋能,打出一套促就业惠民生的“组合拳”。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37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精准施策,筑牢重点群体就业“压舱石”
在济宁市人力资源市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拿下‘offer’求职能力实战营”正火热进行。职业指导师为在场的毕业生们细细剖析简历优化的方法。“真没想到,一份小小的简历里有这么多门道!我回去就按老师说的改,争取早点拿下心仪的工作。”刚听完课的刘伟信心倍增。
近年来,济宁市持续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30余场,服务毕业生7万余人;举办“局长+校长”访企拓岗系列活动,深化校地企三方合作;分产业链编制《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更新完善产业引才图谱,精准安排校园招聘活动,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25场,服务企业1400家次,达成就业意向8700余人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了广阔平台。
除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也得到了暖心帮扶。对于农民工群体,济宁市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落实“以工代赈”等政策,培育“梁山好‘焊’”“华威保安”等50个叫得响的劳务品牌,成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金字招牌”。对于就业困难人员,济宁市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制定特色援助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现在有6.4万人在公益性岗位上稳定就业。
“以前在附近打零工,心里总不踏实。今年在‘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我找了一家新材料公司,现在每月能拿4000多块,还管午饭,感觉踏实多了!”金乡县刚入职不久的李建刚笑着分享了他的喜悦。正如他所说,“春风行动”作为一座坚实的用工桥梁,正帮助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点亮他们的幸福生活。
提质赋能,激活就业能力提升“新引擎”
“欢迎来到直播间!这款任城特产的酱菜,采用传统工艺腌制……”直播间里,学员李娜正自然流畅地对着镜头介绍产品。得益于任城区“前店后校”培训模式,她上午在直播间练手,下午就可以接受老师指导。而在邹城市钢山社区就业服务驿站的帮助下,居民刘利霞也免费参加了养老护理员培训,培训后又被介绍到养老院工作,月薪在4500元左右,解决了以往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近年来,济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积极开展规上工业企业需求调查,编制发布《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需求项目指导目录和补贴标准》,创新出台《标志性产业链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项目指导目录》,动态调整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项目,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鲁源新村民宿管家培训、齐鲁建筑工匠技能培训2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省级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精品(培育)项目。
此外,济宁还围绕“链主”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入开展“技能强企”专项培训,推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落地,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并积极探索驻济高校学生技能等级认定机制,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在曲阜,山东东宏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了一场市场营销员专项培训。参训员工不仅深入学习了企业产品知识,还系统掌握了市场分析、品牌定位、数字化营销等实战技能,为企业拓展市场、提升业绩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济宁市新增技能人才1.16万人,为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聚力扶持,打造创业带动就业“强磁场”
“得益于县人社局提供的15万元贴息贷款支持,我的二手设备购销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一家人回乡创业,事业蒸蒸日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梁山县晖迈二手设备购销有限公司经理张海强的感言,道出了众多市场创业者的共同心声。
创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资金是对创业的有力支撑。济宁市深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推行“政银担”“信用贷”等模式,创新建设创业街区、“创贷之家”服务驿站,发挥了创业集聚效应。
在太白湖新区吾悦广场创业街区开办奶茶店的王超,就是街区创业生态的见证者。“这里创业氛围浓,人流量大,不仅能留住老顾客,还能借着街区的人气吸引新顾客。我也帮助了5名宝妈就业,让她们实现了就业增收,养家糊口。”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创业街区1个、市级创业街区11个、“创贷之家”291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95亿元,扶持个人创业2261人、小微企业181家。
此外,济宁市还深化实施“创业济宁”五大行动,举办创业大赛,并对个人创业事项进行深度拓展与细化,建立“创梦护航”创业陪跑工作机制,实施“创业新苗”培育计划,提供全周期创业陪跑服务,创业服务水平得到了优化提升。济宁市也获批个人创业“一件事”试点。
协作共进,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
9月份,鲁渝劳务协作“万州烤鱼师傅”专题培训班在重庆万州圆满结业,来自山东济宁和重庆万州的40名学员共同学习了微山湖鱼宴和万州烤鱼的制作技艺,并接受店铺运营、成本控制、品牌营销等创业指导,通过考核后获颁了“万州烤鱼师傅”技能证书和劳务品牌证书。
这是济宁市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已有92名万州籍农村劳动力来到山东就业,55名万州区脱贫人口在济宁找到了新工作。合作不止于人员往来,更在于品牌共建——在鲁渝劳务协作交流活动中,“三峡绣工”与曲阜市融媒体中心、“万州烤鱼师傅”与济宁东方圣地人力资源公司成功签约。同时,“鲁渝有约・济万共创”创业合作顺利推进,通过共建创业数据库、共享优质项目,为两地创业者搭建起坚实的资源桥梁。
在大力促进就业的同时,济宁市青年人才引育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备受关注的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济宁基地,已连续五年获评“五星级基地”。今年,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点领域,济宁征集了8个实践项目,成功引进了10名清华研究生前来开展社会实践。为了让人才留得下,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和驻济高校办起“现场工程师班”,给113名驻济高校毕业生组了5个“订单班”。而“济燕归巢”“周四‘职’通车”等活动,也让2000多名学子走进企业、港口,亲身感受就业环境。不仅如此,济宁还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为117名人才办了人才卡,引才育才留才的氛围越来越浓。
优化服务,构建就业服务“新格局”
走进兖州区漕河镇九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社区微工厂”,数十名工人正加紧赶制一批新能源电池所需塑料制品订单。正在务工的赵大姐一边包装产品一边笑着说:“我从家骑电动车到这里用不到10分钟,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4000多块!”
近年来,济宁市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基层就业服务,深入开展“社区微业”行动,通过摸排社区劳动力市场“微需求”,开发“微就业”岗位,举办“微招聘”等活动,把就业机会移到群众家门口,打造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切实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在招聘服务方面,济宁创新推出“零工早市”“人才夜市”“岗位超市”和“招聘集市”四大服务模式,让找工作像“逛街”一样方便。今年全市已举办各类市场招聘活动810余场,开展“直播带岗”772场。同时建成437家就业见习基地,组织1284人参加就业见习,为劳动者提升技能、实现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济宁还精心打造了“圣地杏坛”职业指导服务品牌,推动职业指导“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累计开展活动780余场。线上服务也同步升级,“空中厨房”职业指导通过公益微课和直播互动,帮助劳动者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更多人畅通求职之路、点燃就业希望。
闪电新闻记者 贾鑫 通讯员 房大垒 李岩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