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江西九江武宁县万福广场公园的灌木丛中,3个刺眼的尿桶被网友拍下并引爆网络。
视频显示,尿桶紧邻停车场和服务驿站,一旁聚集着大量下棋打牌的老人。
更讽刺的是,距离此地不到100米,就有一座正常开放的公共厕所。
爆料网友描述,此类现象已持续至少一年。
最多时一分钟能看到五六个老人随地小便,地上全是尿渍,他们甚至毫不避讳路过女性。
尽管公园方今年已三次搬走尿桶,但老人总在几天后重新摆放,形成一场“你撤我摆”的拉锯战。
事件曝光后,尿桶虽被移除,但地面残留的黄色污渍仍清晰可见,部分尿液渗入土壤流向小路。公园主管部门坦言:“异味彻底清除需时日,尿液已深入土壤。”
这场闹剧的荒诞性在于:公共厕所近在咫尺,却败给了几个尿桶的便利。
而管理方的回应更显无力,已加强劝导”,但面对已成习惯的群体行为,软性劝导显然苍白。
![]()
多数网友怒斥行为“丢脸丢全国”,强调公共空间需共同维护。“
百米距离走几步就到,连这点自律都没有?”
更有人翻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指出随地便溺可处警告或罚款,如北京最高罚200元,批评执法者因尊老而手软。
这种观点认为,对陋习的纵容会助长破窗效应。
今天容忍尿桶,明天可能迎来更严重的环境破坏。
公园服务驿站就在现场,却未设醒目公厕指示牌。
老人打牌至深夜,公厕可能关闭或难以寻找。
有网友类比其他案例:浙江桐庐一公园因公厕标识不清、位置隐蔽,导致随地便溺频发,直到增设指引牌才缓解。
这类声音认为,若公共服务足够人性化,尿桶本无存在必要。
![]()
尿桶事件并非孤例。从巴黎塞纳河畔的露天小便池争议,到深圳莲花山公园的半露天厕所设计,全球城市均面临公共需求与文明体面的平衡难题。
然而,九江事件的特殊性在于暴露了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溃败,不是没有设施,而是设施与需求错位。
管理方三次搬走尿桶,却未解决核心问题。
老人为何宁可摆尿桶也不愿多走百米?
对比天津的成功案例,当地通过在随地便溺高发区增设监控、明确罚款并强化公厕指引,迅速遏制乱象。
可见,仅靠劝导而无刚性约束,如同只清创不缝合,伤口必然反复溃烂。
但真正的尊重应引导文明而非包庇纵容。
正如评论所言:“家养的小猫小狗都知定点方便,何况受过教育的老人?”
当老成为破坏规则的借口,不仅损害公共利益,更矮化了老年群体应有的尊严。
说白了,这些人上了年纪,对于当地的一些工作人员来讲只能用一些劝导,真的拿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我看到有网友出主意可以进行罚款,问题在于这些人,他们即便受到警告,或者说罚款也是不会缴纳的。
一些人上了年纪,有的时候面对一些处罚或者说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