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最初,许兰以为女儿只是在网上与同龄人发生了一些言语摩擦。可当她真正介入这件事后,才发觉自己的思维逻辑正逐渐崩解,仿佛掉进了一个无法理解的陌生领域。
她无意间踏入了一个被称为“网络厕所”的隐秘空间——在那里,青少年用“紫砂”代指“自杀”,将“稿主”戏称为“高柱”,以看似可爱的语气包裹着极端恶意的语言,肆意宣泄仇恨与攻击。
这位母亲震惊地意识到,相较于传统校园欺凌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这种新型的数字暴力更致命之处在于:它直接瓦解人的精神世界,却在肉体上不留下一丝痕迹。
![]()
隐秘的角落
“网络厕所”——一个听起来就令人不适的词,实则指向那些无需身份验证、不对内容进行审核的匿名社交区域。这些平台允许用户自由投稿,成为情绪发泄的排污口。
它们常以机器人账号、贴吧群组、超话或加密社群的形式存在,通过“隔空喊话”“匿名投稿”等方式,集中发布针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羞辱性言论、恶意揣测甚至死亡诅咒。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网络厕所”已在二次元文化圈、粉丝应援群和电竞玩家社区中广泛蔓延。这些圈子自成体系,使用高度符号化的语言,形成一道外人难以穿透的信息屏障。
这堵由谐音梗、缩写词与花名构筑的隐形高墙,让家长和监管者几乎无法察觉其中潜藏的危险。而活跃于其中的多为05后未成年人,他们自称“厕妹”“厕弟”,在虚拟空间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话语王国。

扭曲的认同
为何如此多青少年沉迷于这类充满敌意的网络场域?根源之一,在于他们在寻求一种被扭曲的归属感。
在“厕所”中,真相并不重要,情绪才是主导力量。“厕妹”“厕弟”们通过激烈的言辞获取群体认可,评论区往往呈现出一边倒的集体围攻态势。
谁能说出最尖锐的讽刺,谁就能赢得点赞与追捧,成为这个小圈子里的“英雄”。
曾有一位“厕妹”在与许兰交流后,竟将聊天记录截图上传至“厕所”,引发新一轮群嘲。而当许兰试图理性沟通时,对方却反复发送矛盾信息:时而道歉,时而哭诉自己也是受害者。
马中红教授分析指出,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常常突破主流道德边界,展现出强烈的反叛、对抗乃至颠覆倾向。
对某些青少年而言,正是这种游离于规范之外的文化形态,才更具吸引力与刺激感。
![]()
现实的代价
虚拟空间中的恶意,并非无害的情绪释放,而是能真实夺走生命的利器。
在帮助女儿的过程中,许兰多次听孩子们提到一个叫“依奈”的18岁女孩。只因她在游戏中留下一句气话:“拿不到金头就自杀”,结果未能达成目标,便被“厕所”用户挂出清算。
有投稿者指责她未兑现“承诺”,随即掀起大规模网暴:“你不是没拿到吗?为什么不履行诺言去死?是不是输不起?”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问与羞辱,不知如何应对的依奈最终从所住楼顶跃下,用生命“完成”了那句原本无心的玩笑。
事发时,她的母亲正在深圳打工。此前,孩子曾轻声问过一句:“如果有一天我因为网暴死了,你会怎么办?”那时的母亲正忙于生计,未曾读懂这句话背后的绝望。
类似悲剧并非孤例。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安静表示,近年来因网络暴力导致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数量明显上升。
“过去每年接触不到十位;如今已增至二三十位。”
![]()
维权之路荆棘满布
当许兰决心站出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时,却发现这条路布满阻碍。
她委托律师发出正式函件,要求平台删除侵权内容,却招致更猛烈的反击——一篇汇总其女儿“罪状”的合集迅速在“厕所”传播,谩骂如潮水般涌来。
北京春林律师事务所主任庞九林律师指出,此类案件维权面临三大困境:难以锁定施暴者真实身份;法院判赔金额普遍偏低;追究刑事责任极为困难。
即便成功确认加害人信息,司法实践中判决的精神损害赔偿大多不足一万元。
更令人无奈的是,许多施暴者尚未成年。博主川烈长期遭受网暴后选择报警,警方调查发现,三名主要发起者中有两人未满十六周岁,依法仅能予以训诫教育。
![]()
拯救“厕所”中的孩子
面对愈发低龄化的网络暴力现象,我们该如何守护下一代?
法律只能作为最后防线,预防远比追责更为紧迫。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律师陈强强调,鉴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法律整体保持克制态度,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原则。
家庭应当成为第一道防护网。父母需与子女建立信任关系,深入了解他们在网络中的互动细节,而非简单粗暴地禁止使用电子设备。
学校亟须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江凌建议,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走进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体系与社交规则,才能实现有效引导。
平台方更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优化技术手段,提升对“网络厕所”类隐蔽空间的内容识别能力,完善举报响应机制与审核流程。
![]()
一名网名为“X花花”的少年曾在攻击鹣芝后遭到全网反噬。许兰本想替他清除部分过激评论,却收到对方私信质问:“阿姨,你是想销毁这些网暴我的证据吗?”
那一刻,许兰怔住了。她突然明白,这个看似施加伤害的孩子,其实同样是这场畸形生态下的牺牲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