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1月4日,中东地区又出事了,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空气中都被民众的怒火点燃!
上万人涌向前美国大使馆,示威人群纷纷在脸上刻画着夏季冲突的血泪印记,手中点燃的星条旗,无声控诉着美以夏季军事行动中,导致上千伊朗平民无辜惨死的暴行。
以前我们总说伊朗“怂”,可是今年美以的联合行动显然让伊朗再忍不能。那么面对群情激奋的伊朗民众,伊朗政府会作何表态呢?
![]()
露天的伤痕博物馆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集会中,前美国大使馆俨然成了一座露天的“伤痕博物馆”。这里陈列的不是泛黄的史料,而是今年夏天那场冲突留下的、血淋淋的现实伤痛。
人群中,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礼萨的德黑兰南郊居民格外引人注目。他默默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笑靥如花的妻子和女儿。
不久前,她们在空袭中丧生,家园化为废墟。照片上似乎还残留着斑驳的印记,成为一种无声却又最尖锐的控诉。
![]()
礼萨的悲剧,只是一个缩影。官方数字冰冷地记录着:1023名平民在空袭中遇难,其中包括217名儿童和186名妇女。而除了无辜冤死的平民外,还有几十名被以军实施斩首的科学家、军队将领。
愤怒和悲痛需要一个宣泄口。当游行队伍抵达终点,人们将积压的情绪带到了这里。“为遇难者讨公道”的标语,将个体的哀悼汇聚成一股集体的政治诉求。
紧接着,美国和以色列的国旗在烈焰中化为灰烬,成为这场盛大情感宣泄的仪式性高潮。
![]()
一场国家认同的朝圣
抵达前大使馆的年度游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仪式。它的核心目的,是年复一年地重演与确认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那个以反美为基石的国家认同。
这个地方之所以成为“圣地”,源头要追溯到1979年。那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学生为抗议美国收留被推翻的巴列维国王,冲进并占领了这里。自此,这一天被官方赋予了双重纪念意义——既是“学生节”,也是更具政治色彩的“反对全球傲慢日”。
![]()
仪式的流程几乎是固定的。每年从巴勒斯坦广场出发,途经特定街道,最终汇集于此。这种高度的重复性,让游行本身成了一种年度“朝圣”。
人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口号凝聚共识。老人、孩童、政府官员、军方代表,不同身份的人们走在同一条路上,向着同一个终点前进。
![]()
议会议长卡利巴夫在现场的演讲,为这场仪式注入了最核心的意识形态。
“一个没有独立的国家,既没有民族尊严,也没有实力。”他对着人群高喊,“我们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支配!”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这场“朝圣”的终极目的:在反美的叙事中,反复淬炼“独立自主”的国家灵魂。
![]()
一场给世界看的表演
伊朗当局显然不满足于这仅仅是一场内部动员。他们巧妙地将前大使馆前的集会,变成一个面向全球的战略沟通平台,一场精心编排的、给世界看的强硬外交宣言。
现场的景象极具说服力。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名记者受邀到场,官方甚至贴心地为他们设立了专门的采访区和翻译支持。这绝非一场简单的民间抗议,而是一场有意为之的国际展演,确保伊朗的声音能被清晰地听见。
![]()
政治信号更是明确得不加掩饰。就在集会前一天,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讲话,直接给伊美关系定了性,称双方的分歧是“根本性的”。
他开出了三个前提条件:美国必须停止支持以色列、从中东撤军、并停止干涉伊朗内政。只有这样,伊朗才会“考虑”合作,但他紧接着又补了一句——“近期不会”。这几乎是关上了短期内任何对话的大门。
![]()
就连现场最激烈的口号“美国去死”,也经过了精妙的叙事管理。议长卡利巴夫在演讲中特意进行“官方解读”,称这句口号指向的是“霸权主义的终结”,而非针对美国人民。
这种对外解释,旨在向国际社会塑造伊朗“反霸权而非反人民”的形象。外交部发言人则在现场向记者强调,这场集会“彰显了伊朗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为整场表演画上了一个官方认证的句号。
![]()
结语
前美国大使馆,这个独特的物理空间,在今年的11月4日被赋予了三重角色:它是陈列新仇旧恨的“伤痕博物馆”,是确认国家认同的“政治圣地”,更是向全球喊话的“外交舞台”。
历史的积怨与现实的血仇在此地交织,让那条从巴勒斯坦广场到“间谍巢穴”的街道,变成了一条伊朗用以对抗外部影响力的“永恒之路”。
![]()
当最高领袖已经明确表示近期不会考虑合作时,这个终点,似乎也预示着伊美关系新一轮对抗的起点。
在和平对话缺席的背景下,这个舞台上的“表演”恐怕仍将年复一年地继续下去,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依然悬在未定的天平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