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眼下谈起楼市,许多人脱口而出的都是“怎么还没见到底在哪儿”,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地写进了经济走势和百姓日常的柴米油盐里。
一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滑入负增长区间,从水泥钢筋到家电家居,整条产业链都感受到寒意;另一方面,不少家庭多年积攒的财富随房价回调而缩水,曾经被视作“铁罐头”的房产,如今却成了每月都要盘算的心病。
这场调整究竟还要走多远?普通人正经历怎样的生活变化?政策又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力?听我小李慢慢说,咱们就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说起,一层层把这盘棋看清楚。
![]()
跌了五年还没停?
自2021年房地产从峰值回落以来,已经走过五个年头,市场的降温速度与持续时间,超出多数人最初的预判。
随便走访几个售楼处就能发现,无论是新房成交热度还是新开工项目的数量,相较高峰期普遍萎缩六至七成;二手房市场更是直观,许多城市的平均价格相比高点已下挫三成以上,若是在郊区或户型不够理想的楼盘,跌幅甚至更深。
对比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曾经历过房地产剧烈波动的经济体,可以观察到一个共性现象:它们从高峰进入平稳阶段的过程中,成交量通常会腰斩,房价则平均下跌四到五成,整个周期往往延续六到七年之久。
以此为参照,当前我国房地产的交易量下滑幅度已超过这些历史案例,房价跌幅也正逐步逼近国际经验区间,但调整期才刚迈入第五个年头。照此节奏推演,市场真正实现筑底企稳,恐怕仍需一段时日沉淀。
![]()
不过国际模式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简单复制到国内现实。各国房地产运行机制存在本质差异,例如欧美以存量房交易为主导,而我国过去十几年高度依赖新房开发驱动,开发商融资结构、居民购房偏好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
值得肯定的是,本轮调整中并未出现类似其他国家常见的金融系统性崩塌,银行体系整体保持稳健,这是我国应对风险的一大优势所在。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房地产牵动上下游数十个行业,其深度调整势必波及就业市场与消费活力,最终仍将传导至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机会与收入水平,这一影响链条不容忽视。
![]()
最揪心的是中产
在房地产下行过程中,承受压力最直接、感受最强烈的,往往是中产家庭。典型的场景是:数年前在房价高位购入房产,如今资产价值缩水超三成,可每个月的还贷金额却丝毫未减。
为了维持信用记录、避免断供,有人选择下班后跑网约车贴补家用,有人不得不削减孩子的兴趣班支出,仅保留必要课程,甚至连年度体检都被迫延后。
此前网络热议的《北上广深那些消失的中产阶级》一类话题,重点并不在于收入数字下降了多少,而在于心理层面的安全感正在流失。
过去买房意味着财富增值与未来确定性的增强,能给全家带来长期稳定的心理预期;而现在,房子更像是压在肩上的债务负担,工资一到账先想的是还月供,消费变得谨慎,换工作也不敢轻易尝试。
![]()
有意思的是,资本圈和舆论场的关注焦点,与老百姓的实际关切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错位。
市场上热炒的“科技牛”“科幻牛”,从人形机器人到核聚变、量子计算,确实是代表未来的前沿方向,理应受到关注和支持。
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更关心的仍是眼前的现实生活:房贷能不能少还一点?房价还会不会继续往下走?孩子上学用的学区房会不会贬值?
归根结底,房地产不是一个抽象的宏观指标,它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家”。即便前方有再炫目的“星辰大海”,也不能忽略脚下“好好过日子”的基本诉求。
![]()
政策能帮上忙吗?
既然市场自发修复仍需较长时间,那么政策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支持?目前业内讨论较多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每个都有潜力,但也都需要精细设计,权衡利弊,绝非一推即灵。
第一个方向是化解商品房库存压力,有观点提出由中央统筹专项资金,收购滞销的商品住宅,改造为保障性住房。
特别是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大中城市,这类房源可用于解决农民工、新市民等群体的居住难题,既能有效去化过剩供给,又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
这一思路出发点良好,但在执行层面面临诸多挑战:哪些城市优先纳入?选取哪家开发商的项目?按什么标准定价?
![]()
如果操作不当,容易滋生“代理人问题”——地方政府可能为了争取资金过度申报需求,部分房企也可能借机抬价甩包袱,导致财政资源错配、效率低下。
要让这项措施落地见效,关键在于全过程公开透明,比如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公示收购名单与后续分配结果,确保每一分公共资金都花得明明白白。
![]()
第二个方向是是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主体救助。目前政策基调坚持“救项目不救企业”,核心目标是保障楼盘如期交付,防止“烂尾楼”激增,但不对企业的整体债务兜底。
也有建议借鉴海外做法,通过公共财政或国有资本向头部房企注资,避免因企业集中倒闭引发系统性风险。
但这条路争议不小:过去几年部分开发商盲目扩张、加杠杆囤地,造成严重债务隐患,若动用公共资源为其买单,可能形成“道德风险”,等于变相奖励错误决策。
![]()
倘若真要推进此类举措,必须设定严格前提条件,例如要求企业剥离非主业资产、压缩高管薪酬规模,且所获资金只能专项用于保交楼和支付购房者违约赔偿,严禁挪作他用或投入新项目扩张。
第三个方向,也是目前来看最贴近民生、社会接受度较高、实施阻力较小的选项,是借助财政手段减轻居民房贷负担。
![]()
受制于“货币政策不可能三角”,大幅降息的空间受限——既要维护银行净息差安全,又要稳定人民币汇率,难以单纯依靠利率工具来降低居民还款成本。
但财政政策具备更强的定向调节能力,可考虑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息给予阶段性补贴。
无论已购房者还是潜在入市者,都能从中受益。对于背负高额月供的中产家庭来说,利息减免将直接缓解现金流紧张;而对于观望人群而言,购房门槛降低后,入市意愿有望逐步回暖。
结语
其实这一轮房地产调整,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型”迈向“质量导向型”发展的必经之路,转型本身就需要时间和耐心积累。
只要政策始终锚定“满足居民合理居住需求”这一根本目标,避免复杂繁琐的操作流程,优先从减轻家庭房贷压力切入,再循序渐进推动库存处置与企业债务重组,市场的恢复进程或许会比预期更快一些。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房子的核心意义在于“住”而非“炒”。当“家”的负担轻了,人心自然安定,市场信心也会随之重建,日子才能过得更加踏实从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