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看他如何面对反对意见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是固执己见,把反对意见视为人身攻击。
而认知层次越高的人,越能开放地、甚至欣喜地接纳不同声音。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也曾是个辩论高手,喜欢用犀利的言辞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但他很快发现,赢得辩论,却输掉了关系,对他毫无益处。
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永远不直接反驳别人,永远不使用“肯定”、“当然”等过于绝对的词。
他会用“我猜想”、“我感觉”或“目前看来,我觉得是这样”来表达观点。
当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时,他会先耐心听完,然后说:“在某种情况下,你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当前这件事上,我‘觉得’好像有点不同。”
这种谦逊和开放,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影响力。
认知低的人,他们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他需要通过“战胜”别人,来维护自己脆弱的是非观。
而认知高的人,世界是“多元共生”的。
他知道自己的认知有边界,所以他把反对意见,看作是帮助自己拓宽边界、看见全貌的“免费信息”。
![]()
第二,看他如何解释一个问题
面对一个糟糕的结果,弱者归因于人,而强者归因于系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公司的销售额下滑了。
认知低的人会立刻说:“一定是那几个销售员太懒了!能力不行!”他把一切归咎于某个具体的人。
而认知高的人会怎么做?
他会问:“是不是我们的定价策略出了问题?是不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是不是我们的产品迭代速度跟不上对手了?是不是我们的激励机制不够合理?”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坏了的系统”。
把问题归咎于人,是最简单、最偷懒的思考方式。
因为它不需要动脑,只需要宣泄情绪。
而一个认知水平高的人,拥有“系统性思维”。
他能穿透表象,看到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任何一个问题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个链条的结果。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就看他是在抱怨问题,还是在拆解问题。
![]()
第三,看他能否容纳两种矛盾
作家菲茨杰拉德有句名言: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认知低的人,大脑是“单核处理器”,一次只能处理一种想法。所以他追求简单、清晰、唯一的答案。
认知高的人,大脑是“多核处理器”,他能轻松地在各种矛盾甚至对立的观点之间,来回切换,游刃有余。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会强调“要固执,也要灵活”。一方面,对愿景要极其固执;另一方面,对实现愿景的具体方法,又要非常灵活。
他会强调“要节俭,也要敢花钱”。一方面,公司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连办公桌都是用门板改造的;另一方面,在对未来的投资上,比如AWS云计算,他又敢于疯狂烧钱。
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一个认知高的人身上,却能得到完美的统一。
因为他们知道,真实的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混沌和矛盾。
低级的头脑追求唯一的答案,顶级的头脑玩转所有的矛盾。
![]()
第四,看他追求的是“术”,还是“道”
沉迷于“术”的人,总在追逐风口,学习各种方法论和技巧。
而悟“道”的人,追寻的是事物的底层逻辑和第一性原理。
你想赚钱。
去问认知低的人,他会告诉你:“赶紧去开直播,去做短视频,这是当下的风口!”他给你的是“术”。
去问认知高的人,他会反问你:“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是价值交换。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稀缺价值?你如何把这个价值的交付成本降到最低?”他给你的是“道”。
“术”是易变的,是“鱼”;“道”是不变的,是“渔”。
认知水平高的人,会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打磨自己的“渔”上。
他会不断学习哲学、数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搭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一旦掌握了事物的底层规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迅速看透本质,找到破解之道。
高手都在用第一性原理看世界,而我们还在收藏各种方法论。这就是认知的差距。
![]()
真正的认知高手,他面对反对时是开放的,看待问题是深刻的,思考方式是多元的,追求的是事物最底层的规律。
与这样的人同行,你不仅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更能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当你开始用这4.个细节去观察时,你不仅能识人,更能知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