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18日是美国的“阿拉斯加日”,用以纪念1867年的这一天,阿拉斯加正式从沙皇俄国属地划归美国。主权虽然有了变更,但历史的纠葛和地理的临近,让这片号称能“看到西伯利亚”的土地上始终有数量可观的俄裔居民生活繁衍,他们一面保留着传统的俄国文化基因,一面也积极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目前,这一群体的规模大约在1万人左右,使得阿拉斯加在美国甚至有着“小俄罗斯”的别称。
18世纪中叶的俄国发现之旅
8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美国空军基地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不仅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受到了当地俄裔民众的普遍欢迎。普京成为从沙俄发现阿拉斯加至今的二百余年来首位踏上这片土地的俄国领导人。
俄国与阿拉斯加的渊源要追溯到1741年,据现有史料记载,当时效力于俄国海军的丹麦探险家白令率领船队于1741年7月到达了阿拉斯加南岸。尽管受限于船上的淡水等补给资源短缺并未登岸,但白令仍被认为是发现阿拉斯加的第一人。
随后,俄国于1745年在这里建立起狩猎基地,正式开启了对这片土地的经营,此后又建立起定居点。1799年,当时的沙皇保罗一世正式宣布俄国对阿拉斯加享有主权,还成立了“俄美公司”并授予其对阿拉斯加地区的特许经营权。根据沙皇的命令,“俄美公司”不仅独享在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等地区的狩猎、采矿、贸易等权利,还肩负着在这里发现新土地的任务。随着这些开发活动的陆续展开,来此参与捕猎、开矿、贸易的俄国人成为最早一批在阿拉斯加定居生活的外来居民。
720万美元买了个“大冰柜”
最初,阿拉斯加丰富的渔猎资源使其俨然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宝藏”,海獭皮等珍贵的皮毛贸易让远道而来的俄国人收获满满,但与暴利相伴而来的就是毫无节制的捕捞,原本丰富的资源很快便趋于枯竭。“俄美公司”日益下滑的盈利状况和从西伯利亚运送保障物资的巨大开销,使阿拉斯加逐渐成为沙俄的一块“鸡肋”。到了19世纪中叶,在1853—1856年三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给英法联军的俄国,财政越发捉襟见肘,已再难供养阿拉斯加这片遥远的土地。据记载,当时俄国每年为经营阿拉斯加要投入15万卢布,这对俄国国库而言,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之当时的加拿大作为英国殖民地,到阿拉斯加的速度要远比俄国海军快得多,且俄国战略重心发生变化……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沙皇最终决定将这块经营了百余年的土地卖给当时还是新兴国家的美国。
1867年,俄国驻美大使斯托克尔与美国国务卿西沃德达成协议,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15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给美国,3月30日,俄美两国代表在新阿尔汉格尔斯克完成签约仪式,10月18日正式移交主权。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收购案。
尽管按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的交易价格仅为4.7美元,但由于当时的阿拉斯加不仅资源近乎枯竭,而且气候寒冷,因此交易受到美国国会质疑,国会投票时仅以一票优势勉强通过收购案。当时的《纽约论坛报》甚至将这次收购讥讽为“购买大冰柜”。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斯加”的这一名称本身也是在美国参议院通过购岛条约时才出现的,意为“大地”,而此前的俄国统治时期,这里通常被称为“俄属美洲”或“俄属北美”。
残存的俄语孤岛和俄裔社区
根据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提交给沙皇的一份备忘录记载,当时的阿拉斯加大约有600—800俄国人定居,还有与当地人通婚形成的克里奥尔人约1900人,以及约5000名阿留申人和4万名特林吉特印第安人,但特林吉特印第安人并未臣服于沙俄在当地的统治。
随着阿拉斯加的主权划归美国,原本生活在这里的俄国人陆续返回本国,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下。经过岁月更迭,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成了如今阿拉斯加俄裔居民的源头。还有一批移民则要晚至苏联成立后才漂洋过海而来,甚至有一些要到更晚的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才移民至此。比如作为阿拉斯加主要俄裔社区之一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大约三分之二的民众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移居而来的。
经过一百余年的融合,阿拉斯加的俄裔居民早已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里的俄裔居民虽多,但阿拉斯加终究成了美国领土,而且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因此这里的俄裔群体与其说保留着俄罗斯文化,倒不如说保留着俄罗斯文化的元素或印记更为准确。比如在饮食上,俄裔居民虽仍保留着饺子、红菜汤、黑面包等不少传统的俄式食物,但食材用料则根据当地条件做了调整。像俄式饺子,馅料除了一般的牛肉,还多了麋鹿肉、熊肉等一些当地特色食材。
再比如在俄语的普及程度上,年轻一代中俄语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只有在尼古拉耶夫斯克这样以传统著称的社区中,还有一些老人在坚持将其作为母语使用。不过尽管俄语不再普及,但在锡特卡、尼古拉耶夫斯克、尼尼尔奇克等几个传统的俄裔社区,乃至整个阿拉斯加州,遇见以“斯基”“诺夫”“耶夫”等结尾的传统斯拉夫族姓氏的概率要高于美国其他地区,几个主要俄裔社区内的街道也多按俄语习惯命名。
有趣的是,在规模十分有限的尼尼尔奇克社区,还保留着一个俄语在北美的分支——尼尼尔奇克俄语。这种语言既不同于俄语标准、也有别于其他美国俄裔居民使用的带口音的俄语方言,而是俄语与特林吉特人等原住民语言结合的产物,除了发音上的不同,还简化了很多复杂的语法变化。有研究者认为,“在尼尼尔奇克俄语使用者心目中,它与农民文化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社区斯拉夫节展示传统文化
作为俄裔居民精神寄托的东正教,在阿拉斯加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与传承,东正教教堂标志性的“洋葱顶”,依然是这些俄裔社区在地理空间上和精神层面上的双重中心。整个阿拉斯加有80多座东正教堂,很多无论整体外观还是内部装饰都体现着传统俄国东正教的特色。每年安克雷奇的阿拉斯加原住民医疗中心都会举办大型的东正教圣诞节活动。
此外,各俄裔社区每年也会举办各自的斯拉夫节,展示传统的俄国文化,其中以位于基奈半岛上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最具代表性。活动通常在每年5月末或6月初举行,尼古拉耶夫斯克的居民们会将其打造成社区的“开放日”。伴随着传统的俄式巴扬手风琴奏出的乐曲,人们便能欣赏到传统的俄罗斯音乐与舞蹈,品尝到正宗的俄餐,在市集上则可以看到套娃、彩蛋、俄式刺绣的披肩等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在活动的最后,组织者经常会安排一位扮演“俄罗斯熊”的表演者出来与游客互动和拥抱合影。
这样一场庆典活动,对外来的游人而言,也许只是一场热闹的文化派对,但对社区的俄裔民众而言,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整个社区会为这个节日筹备数月。在他们看来,这既是一座交流的桥梁,向来自各地的游客敞开大门,展示独特文化;也是凝聚社区居民,唤起年轻一代族群认同的机会,让年轻一代的俄裔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先文化的特质。
从这里也许能看见俄罗斯
阿拉斯加的小迪奥米德岛与俄罗斯的大迪奥米德岛之间相距不过3.8公里,是两国领土的最近点。阿拉斯加西海岸与俄罗斯楚科奇半岛间的距离也只有88.5公里,因此有人说,只要在阿拉斯加爬得足够高,在能见度足够的情况下,就能看见西伯利亚。
但在如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相比于地理上的距离,心灵的距离似乎要更遥远一些。安娜·韦尔纳亚是安克雷奇阿拉斯加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她出生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马加丹州,冷战结束后就一直致力于马加丹和阿拉斯加的公共外交活动,2001年后便定居在了阿拉斯加。彼时任何愿意与俄罗斯沟通、友好相处的人,都可以到她的家中做客,文化人士、翻译家、旅行者等各色人物不时会加入她家中的文化沙龙,最多时她曾一天接待了40多位客人。但现在令她颇感遗憾的是,来自俄罗斯的客人却无法飞来阿拉斯加参加这些文化沙龙。不过韦尔纳亚并没有放弃希望,她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在自己的客厅还是会看到“并不遥远”的俄罗斯客人。
原标题:《美国最大州有上万“小俄罗斯”人,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栏目主编:刘畅 文字编辑:刘畅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驻莫斯科记者 高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