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时代,真的落幕了。不是因为老了,而是因为“站错了队”。
当粤港澳全运会的火炬,在香港街头传递,郭家、郑家、恒基李家(兆基系)、澳门何家悉数亮相,唯独不见长和系的身影,这不是巧合,而是信号。
![]()
曾经被称作“超人”的李嘉诚,如今连一场国家级庆典的入场券都拿不到,这比任何财报下滑都更刺眼。
![]()
曾几何时,“李家的城”是香港的真实写照。小学作文里写他,财经头条捧他,连西方政客见他都要起身相迎。他靠塑胶花起家,踩准地产、港口、电讯每一个风口,把商业嗅觉练成第六感。可这一次,他闻错了风向。
2025年3月,98岁的他试图将全球港口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节点,以228亿美元卖给美国贝莱德。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
关键基础设施怎能拱手让人?外交部罕见点名“关乎国家安全”,港澳办转发社评直指“企业家应以国家利益为先”。145天后,交易被迫修改,中远集团强势介入,李家只能“服软收场”。
这不是失误,是误判。
他以为自己还是那个可以“在商言商”的局外人,却忘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接受资本凌驾于战略之上。商人可以逐利,但不能踩红线;可以全球化,但不能“去中国化”。
![]()
更尴尬的是后续:儿子李泽钜被踢出特首顾问团,成为四大家族唯一落选者;中环长江中心遭人泼红漆,保安被打,昔日“慈祥富豪”,如今成了社会矛盾的靶心。
连港人提起他,语气也从敬佩转为复杂:一边是他捐建的医院学校,一边是他套现离场的决绝。
![]()
其实,李嘉诚的退场,早有预兆。过去几十年,香港经济被几大家族垄断,土地、码头、电力、通讯,几乎全在他们手里。
这种模式在殖民时代或许行得通,但在大湾区融合、科技驱动的新格局下,早已不合时宜。国家要的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民生改善,而不是继续让财富锁死在几个家族的保险柜里。
![]()
李嘉诚最擅长“看风使舵”,但这次他看反了。
他以为全球化就是无国界,却忘了所有资本都有国籍;他以为卖掉港口只是商业决策,却触碰了主权底线。当国家战略与个人利益冲突时,选择后者,就等于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
讽刺的是,其他家族早就调转船头。郭家深耕大湾区基建,郑家发力医疗科技,恒基李兆基押注新能源,他们没喊口号,但行动都在“融入”。唯有李家,还在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火炬传递那天,香港街头阳光正好。郭基辉、郑志刚、李家诚举着火把奔跑,镜头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脸。而李嘉诚的继承人,缺席了这场象征“未来”的仪式。
![]()
这已经说明了一切:香港不再是“李家的城”,而是属于那些愿意与国家同频共振的人。
李嘉诚或许还能安享晚年,但他的时代,真的结束了,不是被谁推翻,而是被时代轻轻绕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