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潘姐姐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北京市气象局科普创新团队带头人
北京气象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青少年气象科普讲师
![]()
8月17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走进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气象逐梦人——解密风云密码”的讲座。从古代先民的气象智慧讲到了气象创新,从气象先驱讲到精神传承。两个小时的课程充满欢声,也伴有哽咽。讲座结束后,我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转了许久,感受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不自觉地,在展馆里探寻气象元素……
展墙上,一页用黑色钢笔书写的日记被精心装裱——泛黄的纸页上,既有“晨外温-9℃”这样细致的气象记录,也有工作交流的文字痕迹,笔迹在岁月流逝里仍透着严谨与执着。
![]()
拍摄:乐通
这页日记的主人,正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于乱世中以科学为舟、载起“救国”之志的“风云先驱”竺可桢。从曾被嘲讽“活不过20岁”的羸弱少年,到为中国气象事业披荆斩棘的学界泰斗,他的一生始终锚定“国之所需”,在战火与贫瘠中开辟出科学报国的征途。
接下来,我们便循着这页日记里的点滴痕迹,重温他那热血且坚韧的“历险”人生……
![]()
一张图说气象——气象先驱竺可桢
出品: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
生逢乱世
山河破碎时,立下报国志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这片孕育了鲁迅等先觉者的土地,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可他的成长之路,却始终与战乱相伴:21岁时,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的浪潮席卷全国;41岁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山河破碎;47岁时,全面抗战打响,战火蔓延大半个中国。
![]()
彼时的中国,不仅饱受外敌侵略,科技更是一穷二白——气象观测权被列强掌控,中国大地上竟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气象台。这份主权被侵的屈辱,在竺可桢1918年留学归国后才深刻体会:他亲眼看到外国教会垄断气象数据,中国人要用中国自己的气象信息竟需仰洋人之鼻息。因此,他发出了“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的慨叹。正是这份切肤之痛,让他更加坚定了“要科技报国、要让中国有自己的气象事业,再也不受列强欺负!”的信念。这样的报国志向,成了他一生的“指南针”。他知道,只有掌握知识、发展科技,才能实现报国的理想。
意志坚定
面对嘲讽,他用运动改写人生
谁能想到,这位日后踏遍中国大江南北的科学家,少年时竟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
1905年,15岁的竺可桢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与胡适(时名胡洪骍)同班。因身材瘦弱,曾被胡适嘲讽:“竺可桢虽然成绩好,但弱不禁风,好像得了痨病。我看他活不过20岁!”换作旁人,或许会愤怒反驳,或许会自卑消沉,但竺可桢却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批评”——他知道,要实现报国理想,首先要有一副能扛住风雨的身体。
从那以后,“锻炼身体”成了他和学习同等重要的事。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已经绕着校园跑步,风雨无阻,意志坚如磐石。他没有追求“长胖”,而是追求“强健”——多年的坚持,让那个瘦弱的少年不仅活过了20岁,更练出了一副能经得起长途跋涉、野外勘探的好体魄。
![]()
晚年时,70多岁的竺可桢仍能走遍中国的山川田野,俯察地理、观研物候。这份“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定,是他克服无数困难的底气。
志愿选择
瞄准“国之所需”,三次更改专业
在那个“个人兴趣服从国家需要”的年代,竺可桢的专业选择,从来都不是“我喜欢什么”,而是“国家缺什么”。
最初,他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在修建铁路、开采矿产,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后来,他考取留美公费生,看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却因技术落后常年饥荒,又毅然改学农业;然而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读完农学专业后,他发现美国的大平原农业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小农经济。恰逢哈佛大学开设气象学专业(与农学密切相关)——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谁掌握了气象信息,谁就掌握了战争话语权”。美国当时气象学研究已初具规模,哈佛是少数能系统教授该学科的高校,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尚属空白。
没有丝毫犹豫,竺可桢报考了哈佛大学气象学专业。要知道,当时的气象学在全球都是冷门学科,研究难度极大。但竺可桢不管这些,他一头扎进气象科学的海洋,硕士阶段研究“中国雨量”——没有现成数据,他就翻阅古籍寻找气象线索;博士阶段研究“台风”——即便是现在,台风仍是世界性难题,而他却在没有先进设备和丰富数据的年代,靠着大量的查阅资料和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摸清了亚洲东部台风的特点。
![]()
毅然回国
拒绝国外高薪,带着“一颗中国心”从零建气象
1918年,竺可桢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此时的他,已是气象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美国多所大学向他抛出橄榄枝,承诺提供高薪、优渥的生活条件;科研机构也邀请他留下,共同开展前沿研究。
然而,竺可桢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所有邀请。当时的中国,还处在战乱之中,国家的气象事业更是一穷二白:没有气象台,没有观测设备,甚至没有专业的气象人才。有人劝他:“中国现在还很贫穷、落后,不能给你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能施展你的才华。你会被毁掉。”
竺可桢却摇了摇头:“我们中国人说,‘子不嫌母丑’。我的家人需要我,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正是因为她落后,我才要回国,为国效劳,振兴中华!”
1918年秋,竺可桢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回国后,他先是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主要讲授地理课和天文气象课,把西方先进的气象知识带回中国;1927年,他接受蔡元培邀请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28年正式出任所长后,启动南京北极阁气象台的筹建工作——这是中国第一座自主建设的现代化气象台。
![]()
没有资金,他就四处奔走,向政府申请、向社会募捐;没有人才,他就开办气象学习班,手把手教学生观测、记录、分析数据;没有数据,他就带着学生跑遍全国各地,在高山、在平原、在海边,设立一个个气象观测点,亲自采集气象数据。1930年元旦,在他的努力下,气象研究所自主绘制完成东亚天气图、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列强掌控中国气象观测权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浙大校长
烽火中的“文军长征”,把大学办在祖国大地上
1936年,竺可桢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当时的他,正一心扑在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上,想在气象领域继续深耕,根本无意为官。
经蔡元培等人多次劝说,包括他的夫人张侠魂也表示支持,竺可桢思索再三,最终答应了任命。但他提出只当半年校长的要求,当局却要求他至少任职一年。
![]()
经过一番改革,浙大校容校风焕然一新,他也多次提醒当局任职已到。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南京沦陷,浙大面临被战火摧毁的危险。竺可桢看着校园里的学生和书籍仪器,做出了一个艰难却坚定的决定:“留下!带着浙大搬迁!”
这一走,就是一场历时8年、跨越四省的“文军长征”:从浙江西天目山,到江西吉安,再到广西宜山,最后迁至贵州遵义。西迁路上,竺可桢失去了最亲密的人——他的爱人、最小的儿子都因劳累和疾病去世。他强忍悲痛,白天带着师生赶路,晚上规划办学,甚至还要四处求人解决粮食和校舍问题。
![]()
最终,浙大不仅没有在战火中消失,反而从最初的3个学院16个系,发展成拥有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被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而竺可桢,也从“只当一年校长”,变成了连任13年的“浙大保姆”——“竺可桢留给浙江大学的是真正的求是和务实,而繁重的公务回馈竺可桢的,则是过早的苍老与疲惫”、“他不愿做校长,却做了最好的校长。”
踏遍祖国
83岁仍发表论文,用一生书写“求是”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继续投身气象学、气候学研究。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但脚步却从未停下——他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海南的热带雨林,从新疆的罗布泊到西藏的雪山,每到一处,他都亲自观测气象、记录物候,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
1964年,74岁的竺可桢发表了《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这篇论文融合了他毕生的气象学、农学知识,甚至引用了古籍中的气候记载,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毛主席专门邀请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畅谈了两个小时。1972年,82岁的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的变化规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1974年,竺可桢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基础,更是一种“求是”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
精神传承
风云变幻中,守护万家平安
如今,竺可桢先生的“求是”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气象人的血脉。在现代气象科技的前沿阵地,年轻的气象工作者们继承并发扬着竺老先生的精神。他们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如今,当我们看着手机里精准精细的天气预报,当我们在冬奥会赛场上见证气象科技保障比赛顺利进行,当我们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时依靠气象预警提前做好防范,都不该忘记,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位留洋博士的归国誓言,是一位气象先驱的一生坚守。
竺可桢先生的“历险”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是躲在实验室里的“书呆子”,而是能扛起国家重任、能在困境中开辟道路的“逆行者”。而这份“国之所需,吾心所向”的精神,也将永远指引着中国气象人,在风云变幻中,守护万家平安。
如果你也被竺可桢先生的故事打动,欢迎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这位“风云先驱”的传奇人生;也欢迎关注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微信“气象北京”,及时接收气象信息,一起学习气象知识,传承科学家精神!
感谢各领域专家对本文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策划:叶彩华 潘昕浓
作者:潘昕浓
制作:北京市气象局科普创新团队
审核:叶彩华 尤焕苓
监制:叶彩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