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1月7号)就是立冬了。
作为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九节气,老祖宗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得明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这时候风也硬了,霜雪要开始凝结,大自然里的草木鸟兽都忙着藏起生机,咱们人的身体也得跟着节气调整,好好开启“藏养”模式才行。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中医里传了千年的养生道理。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4个实用的“藏养”密码,照着做,整个冬天都能少生病、身体棒。
一、起居有常:睡好“冬觉”养精气
立冬之后,白天越来越短,夜里越来越长,阳气慢慢变弱,阴气越来越盛。作息就得跟着这个节奏来,别再像夏天那样熬夜了。中医常说“人卧则血归于肝”,睡眠是养阴的关键。
![]()
最好晚上9点到11点之间就上床,这个时候是身体养阴生津的好时候,睡够7到8小时,肝脏才能好好排毒,肾脏也能把精气存住,为明年春天的阳气生发攒足力气。
早上别起太早,等天亮了再起床,免得太早受了寒邪。起床后可以搓搓手,直到手心发热,然后揉揉脸、按按脖子,促进气血循环,冬天就不容易觉得冷。晚上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到20分钟,要是加点艾叶,暖身效果更好,能疏通经络、赶走寒气,睡得也更香。还有个小细节要注意,脚上一定要保暖,湿袜子、凉鞋子可别穿,不然“寒从脚入”,很容易感冒或者关节疼。
二、食饮有节:温补不燥,养阴不寒
立冬进补是老传统,但可不是瞎吃大补的东西,关键要“温补”和“养阴”兼顾——既要能抵御冬天的寒气,又不能上火伤了阴液。
![]()
想吃点暖身的,就选羊肉、牛肉、鸡肉这些温补的肉,炖的时候加点当归、黄芪或者山药,比如经典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喝着浑身都暖和,气血也足,特别适合冬天怕冷、脸色不好的人。但光温补还不够,冬天空气干燥,容易口干舌燥、皮肤起皮,这时候就得吃点养阴润燥的,比如银耳、百合、梨、蜂蜜、黑芝麻。煮一碗银耳百合粥,或者炖个冰糖雪梨,滋润效果特别好。
另外,冬天可以适量吃点核桃、杏仁、栗子这些坚果,能补充能量、增强体质,但别吃太多,容易腻着肠胃。还有一点要记住,生冷的东西比如冰饮料、生鱼片,尽量少吃,不然会伤了脾胃的阳气,消化不好还容易生病。
![]()
三、适度运动:动则生阳,别出大汗
冬天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度”,核心是“动则生阳”,不能让阳气白白耗散。中医说冬季运动要“无泄皮肤”,意思就是别运动到满身大汗,不然毛孔张开,寒邪很容易钻进身体里,反而会生病。
适合冬天的运动都是温和的,比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跳广场舞,或者简单的散步、慢跑,这些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让脏腑功能更顺畅,还不会耗太多阳气。运动时间也有讲究,最好选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时候阳光最足,阳气盛,不容易受凉。
![]()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活动开筋骨,别一上来就剧烈运动,容易拉伤肌肉。年纪大的人或者体质弱的,就选室内运动,比如练瑜伽、跳舞、做点简单的健身操,别在大冷天里出门折腾。
四、调畅情志:静心安神,肝气舒畅
冬天草木凋零,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人很容易觉得心情低落、提不起劲。中医说“怒伤肝”“思伤脾”,坏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免疫力也会下降,所以冬天养情志也很重要。
想让心情平和,就找点能让人放松的事做,比如听听舒缓的音乐、练练冥想,或者泡杯茶读本书,静下心来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多跟家人朋友聊聊天,分享点开心的事,别一个人闷着,越闷越容易郁闷。
多出去晒晒太阳,阳光不仅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还能让人心情变好,预防冬天常见的情绪低落。
![]()
中医讲“肝主疏泄”,心情舒畅了,肝气才能顺畅运行,气血也会跟着调畅,身体的抵抗力自然就强了。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也是养生的关键节点。只要顺着自然的规律,从睡觉、吃饭、运动、心情这四个方面做好调理,把身体的精气藏好、养好,就能安稳度过整个冬天,为明年的健康打下好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