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滨海南岸,要花10亿新元(约7.66亿美元)建个“养生综合体”?
占地比六个足球场还大,号称年接待200万游客,一半是外国人,还要兼顾本地人的休闲需求。
![]()
更有意思的是,它既要搞温泉理疗、水上滑道,又要打“低碳牌”,衔接滨海湾的景观网络。
这到底是能成为“城市新明珠”,还是会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
10亿新元的底气从何而来
能拿下新加坡黄金地块的Therme集团,可不是新手。
在德国、英国、罗马尼亚,它早就靠“高科技+自然疗愈”的组合拳站稳了脚跟。
![]()
迪拜项目
既有能精准调节温度的热能水疗池,又有郁郁葱葱的植物景观,连桑拿房都配了艺术装置,说是康养中心,更像“能养生的主题公园”。
这次新加坡项目更是直接拉满配置。
不仅有适合老人的理疗设施、年轻人喜欢的水上滑道,还专门造了四公顷的公共公园,把滨海堤坝和南岸景观带连起来,走路就能逛遍大半个滨海湾。
![]()
但最让人好奇的是,它号称的“低碳建筑”到底是不是噱头?
要知道新加坡对绿色发展可是来真的,这个国家95%的电力靠进口天然气,早就想摆脱能源依赖。
现在正全力冲刺2030年2吉瓦峰值的太阳能目标,连组屋楼顶都铺满了太阳能板,4900多座组屋的太阳能发电量,能供11万多户家庭使用。
![]()
Therme项目要接入可再生能源系统,正好踩中了新加坡“绿色城市”的节奏,这波政策契合度确实没话说。
不过,四公顷的建筑要做到真正低碳,可不是装几块太阳能板那么简单,后续运营中的能耗控制,才是真正的考验。
![]()
新加坡的大棋下得有多妙?
为啥新加坡愿意把黄金地块给康养项目?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单纯的商业投资,而是城市战略的一步妙棋。
近几年康养旅游越来越火,新加坡早就盯上了这块蛋糕。
![]()
2023年办的健康养生节,直接比首届延长了两周,就是想打造“亚洲康养胜地”的标签。
Therme项目刚好补上了新加坡的短板:之前游客来新加坡,大多是逛滨海湾花园、打卡CBD,停留时间短、消费集中在购物餐饮。
而康养游客追求深度体验,愿意花更多时间放松,旅游局估计,这个项目能让国际游客多待几天,消费自然也会跟着涨。
![]()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兼顾本地人。
新加坡人早就习惯了“城市即花园”的生活,这个项目能提供顶级的健康设施和社交空间,相当于给市民多了个“家门口的养生公园”。
更妙的是区位联动。
等2030年项目开放,滨海湾就形成了“花园(滨海湾花园)+堤坝(滨海湾堤坝)+康养(Therme)+商务(CBD)+住宅”的完整链条。
![]()
不管是游客还是居民,都能在这条休闲带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波操作,既强化了“健康城市”的全球形象,又实实在在拉动了旅游和民生,不得不说新加坡的算盘打得真精。
200万游客的压力扛得住吗?
虽然前景看起来很美,但这个项目的挑战也不少。
首当其冲的就是200万游客的承载压力。
要知道,大名鼎鼎的滨海湾花园,年游客量也就170万左右,Therme一下子要接待200万,其中一半是国际游客。
![]()
这对周边的交通、餐饮、停车都是巨大考验。
新加坡本身土地稀缺,滨海南岸又是核心区域,一旦游客扎堆,很可能出现“本地人想去却挤不进去”的尴尬局面。
另外,国际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需求平衡,也是个难题。
![]()
游客想体验高端理疗、打卡艺术装置,本地人可能更需要平价的休闲空间、便捷的健身设施。
如果项目过于侧重游客体验,收费太高,本地人望而却步,那“全民健康”的理念就成了空谈。
可如果太照顾本地人,又可能降低国际游客的体验感,影响旅游收入。
![]()
还有个隐性问题:康养项目的同质化风险。现在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在发力康养旅游,靠着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
Therme项目要想脱颖而出,光靠“科技+自然”还不够,能不能做出新加坡特色,这才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结语
说到底,Therme项目就像新加坡的一次“豪赌”。
![]()
赌的是康养旅游的风口,赌的是绿色发展的未来,也赌的是城市资源的平衡能力。
一个成功的城市地标,从来不是靠投资多少、设计多炫来定义的。
Therme项目能不能成为“滨海湾的又一颗明珠”,关键看2030年开放后,能不能真正做到“游客满意、本地人受益、环境友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