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港口传来一艘不同寻常的巨轮。
![]()
真的是惊讶。
名字叫古田号——一艘以水泥为骨的货船。
据史料记载,古田号的生成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钢材供给紧张与南方水运亟需保障的双重背景。
马尾造船厂主导研制,联合若干设计与高校机构,采用钢丝网作为骨架并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型,分段预制并吊装成整船。
该船长约105米,型宽14.5米,型深8.1米,满载排水量接近5773吨,净载约2800吨;港区却一时人声鼎沸,技术方案举足轻重。
仔细想想,这既是工程上的应急之举,也是当时产业条件下的务实选择。
![]()
航海中显现裂痕,令人惊讶。
雷达曾在七星礁附近失灵,误入暗礁的可能性令人不安——这是为什么呢
说白了,问题主要出在材料的力学特性上。
混凝土抗压不赖,但抗拉和韧性差,受力后容易产生裂缝。
相比之下,钢铁更能弯曲吸能,遭遇碰撞或波浪时能靠塑性变形缓冲冲击。
![]()
古田号为了抵抗海上复杂应力,把船体做得厚重,并辅以预应力技术和密集钢丝网骨架,这样一来船自重就上去了,结果换来的却是速度慢、油耗高——航速大约在13.5节左右,燃油经济性明显不及同吨位钢制船。
换个角度看,混凝土造船若想保证安全性,就不得不牺牲运输效率,这不是小事,牵动的是运营成本与可行性。
我觉得这点非常关键。
历史上多次在特殊时期采用混凝土造船的案例并非孤立现象。
战争年代,钢材优先供给军事用途,民用或后勤船只一度不得不另寻材质,确有若干以混凝土建造的船只投入使用。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混凝土船数量就超过百余艘,部分船只承担了登陆与补给任务;战争结束后,多数退役或改作浮体。
![]()
这些往昔经验表明,混凝土在应急时期具有现实意义,但在平时市场化运营下,其局限性也随之显露。
确实,修补是大麻烦。
钢船撞裂板,港口一焊就好;混凝土一旦裂开,海上难以立即浇筑、养护与恢复。
小缝隙在反复受力与海水侵蚀下会迅速扩展,最终变成结构隐患,这一点不得不重视。
就像修房子和修船不一样——岸上的房子可以慢慢养护,海上的船没有这么多耐心和条件。
![]()
其优势亦非尽失。
混凝土耐腐蚀、原料广泛且成本低廉,适于建造港湾构筑物、近岸漂浮平台及养殖浮体。
若用于不远航、需求稳定之工程,混凝土之用处仍甚大。
若审视全局,材料之选,需因地制宜,权衡利弊,方可得当——依我之见,这乃工程之常理。
古田号的技术尝试并非徒然。
分段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在大型构件施工中的运用,以及钢丝网作骨架的实践,都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那几年,马尾港区的潮湿风声和青砖黛瓦的港口氛围,这段岁月里曾有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守在船边,监督养护,这些细碎的场景如今化为博物馆里一段岁月痕迹,让人不禁感慨。
后来,随着国内钢铁产能的恢复,古田号的经济意义逐步消失。
1978年该项成果曾获过科技类奖项,1984年古田号转为船政院校的实习船,用来拆装机舱、练习水手作业。
到二十一世纪初,城市建设需要清理港区时,古田号在福州停泊多年后被拆除,部分关键构件入藏展出于船政文化博物馆。
站在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既有勇气也有教训。
![]()
综观全局,混凝土作为船体材料的适用性受制于其脆性、修复难度与重量效应。
工程决策应基于材料力学、运营成本、维护条件与风险评估的综合判断。
若在未来遇到类似的资源受限情形,这些过往实践与经验依然可作参考。
仔细想想,历史并非只是过去,它为当下提供了可供比照的样本。
真的是这样。
古田号既是一项技术挑战的记录,也是一段产业发展阶段的注脚。
![]()
博物馆里的那块罗经、那块船名牌,静静地陈列着,引人注意到那段实验性的岁月。
换做现在,类似技术路线也许会搭配更多监测和快速修补方案,但当年那份尝试本身就值得被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