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1月4日,韩国三星SDI与特斯拉已接近达成一项储能电池供应协议。这笔价值超过3万亿韩元(约合21亿美元)的交易,将涉及三星SDI三年内每年向特斯拉供应约10GWh储能电池。
![]()
而在短短三个月前,特斯拉还与另一家韩国电池厂商LG新能源签署了价值43亿美元的储能电池大单。接连两笔巨额合同,标志着特斯拉正积极将储能电池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美国。
特斯拉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
10月23日,特斯拉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营收2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净利润13.7亿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能源与储能业务收入34.15亿美元,同比增长44%。
特斯拉表示,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车辆交付量的增加以及储能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增长。虽然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但是储能业务毛利率实现了增长,毛利达11亿美元,毛利率32.21%。
2025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部署储能规模达32.5GWh。其中,第三季度特斯拉部署了12.5GWh储能,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1%,且创下了单季度储能部署记录。
但是,特斯拉储能业务正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在不牺牲利润的情况下,规避美国对中国电池征收的高额关税。
如今,特斯拉在美国拉斯罗普和中国上海各设立一座储能超级工厂,计划年总产能达80GWh。在特斯拉的全球储能产业布局中,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是其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同时也承担着解决特斯拉储能产品产能之困的重任。
![]()
但是,2025年开启的中美关税战打乱了特斯拉的计划。特斯拉在2025年10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其能源储存业务因“激烈竞争和关税”面临挑战。公司当时透露:“目前所有销售采购均来自中国,而我们仍在寻找其他替代方案。”
美国政府对中国电池征收的高关税,使得特斯拉不得不重新考虑其供应链策略。特斯拉的应对策略是双管齐下:一方面与韩国电池厂商加大合作,另一方面推进自主生产。未来三年内,特斯拉计划将总储能产能扩大至每年100GWh。
正是在特斯拉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下,三星SDI近日宣布与特斯拉就能源储存电池供应进行谈判。当地媒体估计,这笔交易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韩元(约合2.11亿美元)。若协议最终落地,这将是三星SDI与特斯拉之间的首个大规模供应协议。
据了解,双方此次谈判中的电池将是磷酸铁锂(LFP)电池,专门用于特斯拉的能源储存系统。这些电池很可能在三星SDI与Stellantis合资的印第安纳州工厂生产,目前该工厂正将部分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线改造为储能系统专用生产线。
美国市场增长与韩国电池厂商的崛起
近年来,美国储能市场正在迅猛增长。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的数据,美国ESS市场的安装容量预计将从2025年的49.5 GW增长至2030年的131.8 GW,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6%。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意味着不仅有特斯拉的蛋糕,也有其他玩家的机会。
![]()
凭借地理政治优势和在美国的现有产能,韩国电池厂商正迅速填补特斯拉供应链中的空白。此前在7月30日,LG新能源与特斯拉签订了价值43亿美元的储能电池大单。据报道,LG新能源将从2027年8月开始交付,一直持续到2030年7月底。
同时,特斯拉也在内华达州工厂推进自主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年产能约为10GWh。不过,这仅能覆盖其总需求的一小部分。
在2025年第二季度,LG新能源位于密歇根州的首座储能电池工厂已正式投产,其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将储能系统电池年产能提升至17GWh,2026年将继续扩大北美的储能电池业务,力争到2026年底前在北美实现超30GWh年产能。
LG新能源与三星SDI如今有望共同分享特斯拉储能业务的蛋糕。如果所有谈判顺利完成,这两家韩国供应商每年将向特斯拉提供总计高达40GWh的电池,可能将对宁德时代的业绩产生影响。
对于三星SDI而言,这份与特斯拉的合约尤为及时。2025年第三季度,该公司营收同比下降22.5%,营业利润更是出现5913亿韩元的亏损。获得特斯拉这样的大客户,无疑将提振其财务状况。
据报道,三星SDI计划利用与Stellantis在印第安纳州的合资工厂为特斯拉生产电池。该工厂目前产能利用率低于50%,正好可以转换部分生产线用于储能电池生产。
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
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对电池组件的本土化比例要求越来越严格,已在美国设厂的韩国企业凭借此波调整,确实获得了先机,但中国企业仍拥有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的关键优势。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麒麟电池”已将能量密度提升至全球领先水平。在成本方面,中国供应链的成熟度无与伦比,从正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中国企业能够将价格压至最低。有分析师指出,LG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远不及宁德时代,若想撼动中国企业的地位,至少还需3到5年的时间。
面对特斯拉的供应链转移,中国企业正通过直接赴美建厂、开拓新市场等方式,应对近期全球储能市场格局的变化。
作为特斯拉现有的主要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对市场传闻的回应十分明确。2025年6月,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否认了被特斯拉暂停供货的传言,称:“有关消息不属实,公司与客户战略合作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会持续深化和提升。”
另一条路径是直接赴美建厂,海辰储能走在了前列。2025年5月,海辰储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市的储能系统制造工厂正式开业,该工厂总投资近2亿美元,年产能达10GWh的电池模组与系统。
精控能源则选择了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在9月的美国RE+国际太阳能展期间,精控能源与Lion Power签署战略协议,合作推广智能动力电池系统与仓储储能解决方案。双方约定未来年销量目标稳步提升至10000套。
同时,中国储能企业也在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就在11月4日,海辰储能与Aton Energy、博达新能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共同推进不少于10GWh的储能项目落地,面向美国、欧洲及亚太等重点区域市场。
![]()
从中国电池企业的出海规划产能分布看,欧洲为主要布局区域,占比超50%,主要分布在匈牙利、西班牙、德国、芬兰、英国、法国等国家。此外,美国规划产能占比超过20%,非洲(以摩洛哥为主)规划产能占比超10%,东南亚规划产能超过5%。
![]()
目前,中企在海外已投运锂电池产能超50GWh,按照目前扩产进度,2026–2028年将迎来海外产能集中投产期,预计到2030年,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实际投运电芯产能将超过300GWh。
目前来看,今年第三季度韩国企业凭借贸易壁垒以及长期合作的产品性能差异化特点获得特斯拉巨额订单,但中国储能企业在成本控制、供应链韧性、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上的优势依然稳固。随着海辰储能、国轩高科、远景等企业纷纷在美国设厂,以及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的技术合作模式推进,这场全球储能产业供应链的重塑还远未到终局。
作者:潘望来源:中国储能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