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公司对外宣布,已向本国武装部队交付又一批苏 - 35 多功能战斗机,这是今年以来已知的第六次交付。
此前 3 月、5 月、6 月、8 月和 10 月的交付记录,让这款战机的供应节奏始终保持稳定。
尽管从 2022 年 2 月冲突全面爆发至今,公开情报与乌克兰国防报告已核实,俄空天军至少损失 8 架苏 - 35,所有固定翼飞机的损毁数量更超过 165 架。
但联合飞机公司(UAC)仍在声明中强调 “加快交付速度以满足国防部需求”,还将苏 - 35 称作 “目前世界上最有能力的现代战斗机”,宣称其 “摧毁无数敌人空中目标”。
![]()
只是,这份看似亮眼的交付成绩单背后,仍藏着未被说透的细节。
UAC 始终没透露最新交付的战机数量,也没说明接收单位究竟是哪支部队。
而俄军方口中 “可靠且多功能”、能完成几乎所有战术航空任务的苏 - 35,在西方制裁导致零部件进口受阻的背景下,靠国产替代维系的生产链,真能支撑其长期稳定供应吗?
毕竟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航空工厂下线的每一架战机,既要填补前线损耗,又要承载克里姆林宫 “展示工业韧性” 的期待,这份双重压力下的 “稳定”,或许比表面看到的更复杂。
![]()
产能扩张与性能妥协的现实困境
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UAC)为应对前线需求,在 2024 年果断新增第三条苏 - 35S 生产线。
将年产能从 15 架大幅提升至 20 架,这一调整被视作俄军工体系应对战时压力的关键举措。
负责生产的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工厂更是进入高强度运转状态,推行三班倒工作制。
将单架战机的总装试飞周期从原本的 75 天压缩至 45 天,生产效率提升近 40%,以最快速度向前线输送装备。
卫星监测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工厂的忙碌,2025 年以来,该厂开工率长期稳定在 90% 以上,即便在冬季传统生产淡季,也未出现明显产能波动。
![]()
UAC 甚至公开表示,计划到 2030 年将劳动生产率再提高 30%,以更好地匹配国防部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看似一幅 “产能无忧” 的图景。
然而,高速扩张的背后,性能与质量问题逐渐显现。
核心设备性能出现明显下滑,原本 OLS-35 光电系统对 F-16 战机的迎头探测距离可达 90 公里,如今却骤降至 50 公里,大幅削弱了战机的早期预警能力,
雪豹 - E 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也打了折扣,误报率显著上升,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可能影响作战决策。
更值得关注的是,为追求交付速度,生产流程中的部分冗余测试环节被取消,2024 年交付的战机中。
有 17% 因航电故障需返厂维修,质量隐患已逐渐暴露。这种 “以速度换数量” 的模式,究竟能支撑俄空天军多久,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
国产化突围与外部协作的双重路径
面对西方对关键零部件的封锁,俄罗斯将国产化作为苏 - 35S 持续生产的核心突破口,目前已宣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 95%。
其中,雪豹 - E 雷达的核心芯片通过与伊朗等国的合作实现替代,解决了雷达系统的 “卡脖子” 问题。
AL-41F1S 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更是完成完全国产化。
且将大修周期延长至 2000 小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稳定性与经济性,这些成果被俄方视为打破制裁的重要标志。
![]()
但国产化的光鲜背后,仍存在难以忽视的隐忧。
俄罗斯制造商虽反复强调用国产系统替代外国零件的成效,可行业分析师普遍对生产质量和长期产出率持怀疑态度。
实际数据显示,为降低对进口材料的依赖,战机结构与材料选择做出妥协,机体寿命从原本的 6000 小时缩短至 4000 小时。
次承力结构改用铝合金替代原有复合材料,直接导致空重增加 3 吨,部分飞行性能指标难以达到原版设计标准,对战机的机动性和作战半径产生潜在影响。
![]()
为弥补国产化短板,俄罗斯还构建了多元绕行供应链。
从中国深圳华强北采购电子战系统所需的军工级芯片,通过土耳其渠道获取台积电量产芯片。
同时与中国、伊朗在微波雷达组件、光学元件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这种 “自主研发与外部协作” 的双重路径,虽暂时保障了生产线运转。
却也让苏 - 35S 的供应链安全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如何在依赖外部与实现真正自主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俄军工体系亟待解决的难题。
![]()
出口布局与前线补给的资源分配
苏 - 35S 的生产体系,始终面临着 “保国内前线” 与 “拓海外市场” 的双重需求拉扯。
此前伊朗签订的 48 架、阿尔及利亚签订的 14 架出口订单,曾是推动俄罗斯扩充苏 - 35S 生产线的重要动力。
海外订单不仅带来稳定资金流,更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机制造成本,形成 “出口反哺产能” 的良性循环预期。
![]()
但从 2025 年实际交付情况看,这一预期尚未完全落地。
全年交付的出口机型多为埃及此前退货的库存机,新下线战机几乎全部优先供应俄空天军,暴露出 “产能向国内倾斜” 的现实选择。
从国内补给节奏看,2025 年前十月俄空天军已接收 6 批苏 - 35S,其中第三批交付数量明确为 3 架。
结合前几年 “每批 2-3 架” 的交付规律推测,前五批总产量约 10-13 架,全年国内产量预计达 12-15 架,较 2024 年增长 10%-30%。
这一增量看似可观,却需应对前线持续损耗。
公开情报显示,自冲突爆发以来俄已损失至少 8 架苏 - 35S,且每架战机的维护、备件补给还需占用生产资源,实际能形成 “净战力增量” 的数量并不充裕。
![]()
更关键的是,出口与内需的资源分配已形成微妙平衡。
海外订单带来的资金,帮助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工厂升级设备、维持供应链,间接支撑了国内产能提升。
而国内订单的稳定需求,又让工厂能保持生产线运转,为后续履行出口合同奠定基础。
这种 “内需保前线、出口稳体系” 的格局,既是俄军工应对制裁的无奈之举,也是其维系长远军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但如何避免 “顾此失彼”,既不耽误前线补给,又不流失海外客户,仍是俄航空工业需持续权衡的难题。
![]()
实战价值与战略模糊的信息博弈
在乌克兰战场的复杂环境中,苏 - 35S 的实战表现呈现出 “优势与短板并存” 的矛盾图景。
作为俄空天军的主力机型之一,它承担着 “多面手” 角色:一方面利用远程雷达与 R-77 空空导弹,在远离前线的空域执行巡逻任务,威慑乌克兰空中力量。
另一方面搭载 Kh-31、Kh-59 等空对地导弹,从安全距离发起 “防区外打击”,攻击乌军纵深目标,同时还需为苏 - 34 轰炸机、苏 - 25 攻击机提供护航,清扫空中威胁。
俄方多次宣称其 “摧毁无数敌人空中目标”,但这一战果缺乏第三方独立核实,真实性始终存疑。
![]()
与模糊战果形成对比的,是其无法掩盖的战场损耗。
至少 8 架苏 - 35S 被美制 “爱国者” 等现代化防空系统击落,直接暴露其在体系化防御面前的脆弱性。
这种 “宣称优势” 与 “实际损失” 的反差,让俄军方在信息披露上采取了更谨慎的策略。
每次交付苏 - 35S 时,均刻意隐瞒具体数量与接收单位,既避免乌军通过交付信息推断俄军部署方向、预判战力增强节点。
也为外界评估其真实产能与战备状态制造障碍,这种 “战略模糊” 成为战时信息管控的典型操作。
![]()
更值得关注的是,交付公告本身已成为 “信息战武器”。俄官方会精心选择发布时间。
或在前线战局胶着时,或在西方渲染 “俄军工崩溃” 言论后,通过披露交付消息传递 “工业体系正常运转” 的信号。
对国内民众而言,这是 “国防稳固” 的信心支撑;对前线官兵而言,这是 “后方支援充足” 的士气提振。
但剥开信息迷雾可见,苏 - 35S 的每一次交付与实战,都是俄军工实力、战场态势与信息策略的集中折射,其背后的真实战力,远比公开宣传更复杂。
![]()
结语
苏 - 35S 的持续列装,是俄罗斯在制裁与战损双重压力下的 “韧性答卷”:产能扩张缓解了前线急需,国产化突围打破了技术封锁,出口布局维系了体系运转。
但这份答卷也暗藏隐忧,性能妥协、质量隐患、资源分配矛盾,暴露了俄军工 “以量补质” 的现实困境。
从实战表现到信息博弈,苏 - 35S 的每一个动态,都是俄国防工业实力与战略选择的缩影。
它不仅是一款战机的列装史,更是一场大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维系国防安全与工业竞争力的艰难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