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杭州湖山秀美,宋仁宗誉其为“东南第一州”,柳永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华美辞章,盛赞其繁华盛景。
苏轼亦对杭州风物亦是情有独钟,初到杭州,就有一种旧地重游的亲切感,诗曰“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可是,当他想提笔赋诗作文赞美这座美丽的城市时,却因为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到访而搁笔,甚至还自愧弗如。
这个少年就是晁补之,随父宦游来到杭州,有感于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
彼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读罢此书,赞叹不已,称其文博雅隽永瑰伟,对眼前的少年更是刮目相看。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晁补之与苏轼的师生缘亦因此拉开了帷幕。
相对于苏门四学士中的其他三位,晁补之的起点很高,26岁进士及第,其文章深得宋神宗赏识,赞其深于经术,亲授为北京国子监教授。
33岁那年,晁补之又得到宋哲宗的面试,升为秘书省正字,而后又迁校书郎,从此正式入职馆阁。
能够师从苏轼门下,又接连得到两位皇帝的青睐,其文采可见一斑,《宋史》亦盛“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
可是,晁补之的仕途并未因此而顺遂,尽管他通达世务,有济世之志,任职期间也颇有政绩。
宋哲宗执zheng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又被排挤出朝堂,作为苏门弟子,晁补之也未能幸免于难。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晁补之由著作佐郎出知济州(山东济南),次年又以修神宗实录失实之罪,被降为应天府通判。
《题谷熟驿舍二首 其二》即作于绍圣二年九月,是晁补之赴任应天府途中,题于谷熟驿舍壁上的一首七言绝句。
![]()
一官南北鬓将华,数亩荒池净水花。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宋 晁补之《题谷熟驿舍二首·其二》
简译:
多年来,我为了这一官半职,在南北各地辗转奔波,如今两鬓已然生出华发。
眼前这数亩大小的池塘,虽然已经一派荒芜,但池水却干净澄澈,波澜不惊。
收回视线,转身拿起扫帚认真地清扫地面,而后推开窗户,在窗前摆好书案。
世事难料,人这一辈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就好了。
![]()
赏析:
谷熟驿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境内,该驿站作为北宋时期的交通站点,承载了文人宦游的轨迹。
晁补之此诗描述了被贬途中的心境与所见秋景,颇富禅意,饱含其通透旷达的人生态度,值得一读。
“一官南北鬓将华”,开篇不同凡响,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却道尽了诗人多年来的宦海沉浮。
“一官”点明了他为官的身份,然而这“官”并非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而是伴随着频繁的调动和无尽的奔波。
“南北”二字,则形象地勾勒出他辗转于大江南北的足迹,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州县,长期漂泊不定。
“鬓将华”不仅仅是外貌上的变化,更是其内心深处对时光匆匆、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悲哀。
他曾经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渴望有所作为,可多年过去,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这让他心中充满了苦涩和失落。
次句宕开一笔,有了振奋之意,这“数亩荒池净水花”之句,看似荒凉却又充满生机,给人超脱之美。
深秋时节,枯荷衰柳的池塘给人一种破败、冷清的感觉,然而在这荒池之中,却有一池澄澈的清水。
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铺了一层细碎的金子,清新明亮,令羁旅行役的诗人心生温暖。
![]()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结尾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拿起扫帚清扫地面,推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和阳光透进来,然后在窗前摆好书案,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舒适、宁静的读书环境。
在被贬的途中,虽然身处简陋的驿舍,却并未因此而抱怨或消沉,心怀热爱,在平凡中寻找美,于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心安便是归处,于其而言,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能有这样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心读书、思考的地方,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家。
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也是其恩师苏轼的人生境界,而他亦在经历挫折后,愈发地从容淡定,豁达超脱。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就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对仕途漂泊的感慨,到对荒池净水花的欣赏,再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晁补之此诗包含生活哲学,颇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韵味。
参考文献:
《鸡肋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