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这样一件事。
月供3万的房贷,押上的却是市值仅剩360万的房产,90后业主小曾看着自己几乎腰斩的资产,苦笑道:“这不是投资失败,这是一夜返贫。”
“每天一睁眼,就欠银行316元。”这是业主陈陈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真实感受。
他2019年为孩子上学购置的房产,总价235万元,贷款162.5万元,如今年收入减少,房贷压力巨大,想卖房却发现即便以155万元卖出,房款仍不够还清按揭贷款。而更残酷的是,他所在小区的同户型房价已跌至116万元。
这种现象被称为房贷倒挂。
![]()
当房贷倒挂与断供在社交平台上被一起热议时,一个刺眼的词汇,恶意断供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感。
按照媒体的说法,这种就是恶意断供。
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把我们这些艰难维持还款的普通人,和恶意断供相提并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法律界人士明确区分了断供风险的不同性质。
断供风险可分为良性和恶意。
良性是指由于贷款人收入下降幅度较大,无力偿还贷款所导致的,这种情况下,贷款人具有还款意愿但无还款能力。
而恶意的则是指,贷款人本身就是高评高贷产业链中的“职业背债人”,他们既没有还款意愿也没有还款能力。
许多正在经历还款困难的业主表示,他们一直在积极与银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真正引发公愤的,是将所有断供行为简单归类为恶意的标签化做法。
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直言:“我们夫妻双双被降薪,但每个月仍然坚持还贷,现在却被笼统地称为潜在恶意断供,这公平吗?”
这种声音代表了众多努力维持还款的普通业主的心声。
![]()
例如一套实际成交价115万元的房子,按照首付比例15%计算,首付款约17万元,银行贷款接近98万元。
但通过将评估价提升至158万元,并制作一份对应的158万元虚假成交合同,银行可据此批复超过134万元贷款,支付首付款约24万元。
卖方在收到全款后需将多贷出的款项返还买方,则买方可多贷出接近36万元,足以覆盖首付款,实现零首付购房。
这种操作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普通购房者陷入“高评高贷”陷阱时,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最神奇的事情,现在有一套机制和APP,直接测试,是不是恶意断供,技术强了,可是寒了很多业主的心。
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感慨:“我们不是恶意断供,我们是恶意想活下去。”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普通房贷者的心声。在楼市调整期,更需要各方理性看待风险区别对待真正有还款意愿的普通业主和恶意逃废债者。
解决房贷困境的关键,不在于贴标签,而在于理解每个困境背后的真实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