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生,我真的不想截肢……”
宁德61岁的邱大爷(化名)
攥着检查单,声音发颤。
他怎么也没想到,
一年前开始的“腿凉脚疼”,
会发展到右脚发黑、濒临截肢的地步。
邱大爷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还爱抽烟。一年前走路腿疼,歇会儿能缓过来;可近俩月,疼得根本躺不住——静息痛像针扎,让他整宿睡不着。
邱大爷跑了多家医院,最终由宁德市闽东医院创伤骨科、手显微外科作出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管造影显示,邱大爷膝盖以下的三根主血管全堵死了;同时,脚上血管细得像枯树枝。医生感叹:“常规治疗没路子了,再拖下去只能高位截肢。”
入院时,邱大爷的右脚紫绀冰凉,几个脚趾已经发黑坏死。
![]()
不截肢,让骨头“牵”出一条新血管
“患者处于重症下肢缺血的终末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极限保肢。”闽东医院创伤骨科郭卫中主任医师表示,既然主干血管阻塞,就要设法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于是,创伤骨科团队翻遍文献、反复讨论,最终拍板:上侧方骨膜牵张术——一项颠覆传统的“保腿黑科技”。“主干道堵了,咱就给身体'修条小路'!”主刀医生林伟民副主任医师打了个比方。
这项技术应用了国际前沿的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原理,简单说就是:通过精准牵拉小腿骨头,“逼”身体自己长新血管。
原理听着玄乎?其实像种庄稼——骨头和骨膜被持续、缓慢牵拉时,会刺激身体分泌大量“促血管生长因子”,就像撒下种子,让缺血的肌肉、皮肤里“冒”出密密麻麻的新毛细血管。这些“新生血管网”会绕过闭塞的主血管,重新给脚供血,相当于给腿“接”了条生物学旁路。
三周牵拉,脚从“冰坨”变“暖炉”
手术台上,团队在邱大爷的小腿胫骨装了个特制牵张器。接下来的三周,成了最关键的“长血管时间”:每天三次、每次转一圈螺丝,精准控制牵拉力——轻了没效果,重了会损伤组织。
![]()
变化来得比预期快:术后第3天,邱大爷自觉脚部那“针扎一般钻心的疼”,减轻了。原本冰凉的脚慢慢暖了,肤色由苍白转为红润。
第三周,最让医生惊喜的是:发黑的脚趾竟冒出了新鲜肉芽,末端血运明显改善。拆了牵张装置后,团队又给他做了植皮手术,并且成功闭合创面。
复查血管影像时,屏幕上的小腿和脚部像飘着团“烟雾”——那是密密麻麻的新血管网,它们正把血液源源不断送到脚尖。这些“生物旁路”有效绕过了闭塞的主干动脉,将血液重新输送到足部。
现在,邱大爷能慢慢走路了。他的案例,成了闽东医院在疑难重症救治上的一次“破圈”。
“这不是简单的保肢,是让身体自己完成了'重生'。”林伟民说,以前这类患者要么截肢,要么冒险做高风险手术。现在有了这个办法,把“等血管长”变成“促血管长”,给那些被判“没救”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撕开了一道生命通道。
(张帅)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