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德国总理默茨宣布了一项让欧洲政坛炸锅的新政策:叙利亚难民是时候回家了。如果不主动回,那就请强制离开。这是涉及超过70万人的一次制度性“回迁”,德国曾是叙利亚难民最坚定的庇护者之一,如今风向一转,难民成了“负担”。
这场转变背后不只是德国国内的民意压力,更牵出一连串经济账、人道主义尴尬,还有地缘政治的再平衡。政策一出欧洲哗然,叙利亚更是陷入两难。
那么,这一次德国是真的下定决心,还是又一次政策“试水”?
![]()
从“我们能做到”到“你们该走了”
2015年,默克尔一句“我们能做到”,让德国成了叙利亚难民的首选目的地。那时候,战争席卷叙利亚,炮火、饥荒、极端组织轮番上阵,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德国敞开大门,接纳了超过百万难民,一度被称为“欧洲的人道主义灯塔”。
但接下来的几年,现实很快打脸了理想,由于安置资源紧张、语言融入困难、社会冲突频发,各州政府开始“吃不消”,民众情绪也逐渐转向。
![]()
2015年科隆跨年夜的性侵事件,成了社会认知的分水岭,极右翼势力借机上位,“选项党”支持率持续走高,德国政坛从“欢迎”走向“警惕”。
此后十年,德国政治逐步右倾,2025年,默茨政府正式宣布:战争已过,叙利亚安全局势“已有改善”,难民庇护理由“不再充分”。这话说得不重,但意思很明白,德国不再是永久避风港。
根据参考消息网的报道,截至2025年8月底,在德国居住的叙利亚人超过 95 万,其中大部分为2015年后抵达。而根据德国内政部的重新评估,这些人中超过七成“条件已不符合继续庇护”,需要启动遣返程序。
![]()
经济和政治的现实,让德国不再“讲情怀”
德国政府其实也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决定,这几年,德国自身的经济环境也变得艰难。能源价格飙涨、制造业外迁、财政赤字扩大,让各州对“财政包袱”问题越来越敏感,每年用于难民的财政支出高达数百亿欧元,地方政府叫苦连天。
住房压力是第一个爆点,房源紧张已成全国性问题,柏林、慕尼黑等大城市的房租涨幅惊人。很多德国本地年轻人抱怨连厕所都租不起,难民却能在政府支持下获得基本住房保障,情绪自然难以平衡。
![]()
医疗、教育资源也一样,校车不够、医生排队、急诊爆满,很多城市的市政官员都公开表示,“资源已逼近极限”,而这些问题直接转化成了政策压力。
德国财政部的一份预算报告干脆了当地政府的痛点:继续维持当前的难民安置体系,每年将耗费相当于一个中型联邦州的财政支出,这在经济下行期,简直是“不堪重负”。
于是,默茨政府开始讲“经济理性”,不再执着于政治正确。一句话:理想是好事,但不能让纳税人永远买单。
![]()
和叙利亚“谈判”,也是一场地缘赌博
要遣返这批难民,德国得先搞定叙利亚,但这不是当年的叙利亚了。叙利亚的领导人已经换了,现在的领导人是艾哈迈德・沙拉(化名朱大帅),虽说在国内相对稳定,但在国际上仍然“身份尴尬”。
德国政府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达成“遣返合作”,默茨在5月邀请朱大帅访柏林,双方就难民回国“安全保障”和“接收机制”进行了闭门会谈。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德国首次对朱大帅政权“实质性接触”。
![]()
这也是一场平衡外交。一边是欧盟内还未统一的对叙政策,另一边是美国仍未松口承认朱大帅的合法性。而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依然不容小觑,德国此次操作也要避免与莫斯科“撞车”。
不过,德国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只要叙利亚局势相对稳定,遣返就可以开始,哪怕这意味着和部分欧盟政策“保持距离”。
这其实也反映出德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强,地缘政治不再“理想主义当头”。
![]()
遣返不是说说而已,问题卡在“怎么操作”
政策定了,现实却没那么简单,首先是法律层面。按照欧盟的《都柏林条例》,遣返必须确保“返回国的安全性”。而德国宪法法院在过去几年里多次强调,不能将难民送回“存在酷刑或迫害风险”的国家。
这就需要德国对叙利亚的“安全评估”具备说服力,但问题是,叙利亚各地局势不一,库尔德控制区、政府控制区、伊德利卜等地情况千差万别,根本没法一刀切。
![]()
再来是技术操作,身份核查是头等难题。很多难民当年入境时没有完整证件,或使用假身份。要想遣返,必须搞清楚“你是谁”“你来自哪儿”“你该去哪儿”,这可不是几台电脑能解决的问题。
叙利亚方面也不是来者不拒,朱大帅政府虽然表态欢迎本国公民回归,但前提是“有秩序、可控”。换句话说,德国不能一股脑地把人“送回来”,还要配套安置资源、基础设施、就业援助等保障机制。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评估指出,叙利亚目前的基础设施还远未恢复到战前水平,大规模接收难民返乡,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稳定。
![]()
难民不是一个国家的事,稳定才是区域刚需
德国的决定,对整个中东地区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叙利亚周边国家像约旦、黎巴嫩早就承压多年,这些国家的难民营早已接近饱和。德国的遣返计划一旦启动,可能加剧地区压力,甚至引发第二轮“二次流动”。
黎巴嫩经济本就脆弱,不少叙利亚人从德国回不去家乡,可能转而流向这些邻国。这对本已千疮百孔的黎巴嫩社会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
约旦方面也公开表达担忧,称地区稳定不能仅靠“西方国家单方面处理难民”。而难民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进一步激化中东的宗派矛盾和经济资源争夺。
这也让人重新思考一个问题:难民政策到底是人道主义问题,还是地缘政治问题?或许两者早已纠缠不清。
再见不代表回家
![]()
德国这次政策转向,说到底是现实往前推了一步,人道主义的余温没跟上。叙利亚难民何去何从,不只是德国一个国家的难题,更是真正的国际议题。
这些难民所代表的是一个个家庭和命运,而当政策开始下沉,谁来兜底,谁来协调,谁来承担后果,这才是接下来值得全球认真面对的问题。对德国来说,这场“告别式”不见得体面,但已是无法回避的决断。
信息来源:
默茨:德国将开始遣返叙利亚难民
2025-11-04 21:50·参考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