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前沿三度诺,隐姓埋名铸两弹
![]()
王淦昌1907年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学点中医基础。1925年考上清华大学,本来学铁道工程的,结果听了一堂叶企孙的物理课,就转专业了。这事听着简单,实际改变了整个中国核科学的轨迹。他毕业后留校当助教,还做了中国第一篇大气放射性实验的研究,测清华园周边的氡气强度。
1930年,他拿着官费去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跟莉泽·迈特纳学核物理。那时候德国是物理学的天下,他很快就上手了。1931年,他就提出用α粒子轰击铍靶能释放中性粒子的想法,这其实是中子的预言,可惜设备不够,两次申请实验都被拒了。
结果一年后,英国的查德威克用类似方法发现了中子,1935年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呢?名字没上榜,这就是他的第一次擦肩。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当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西迁,他跟着颠沛流离,从贵州到湖南,教学研究都没停。
1941年,他在昆明写了一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论文,1942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那方法后来叫王-阿伦方法,1956年在美国验证成功,1988年莱因斯凭这个拿诺奖,又是王淦昌的第二次缺席。
![]()
1956年,他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工作,带队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在国际上被认为是诺奖热门。可他没署个人名,集体署名就撤了,第三次让机会溜走。这些事搁谁身上都得纠结,可王淦昌就是这样,荣誉对他来说好像不是事。1956年国家调他搞核武器,他二话不说就去了,从此化名王京,消失在公众视野。
1961年4月,他正式进入青海221基地,加入两弹攻关。那时候基地条件差得要命,高原缺氧,设备资料都少,他从头教年轻人炸药曲线和起爆试验。原子弹爆轰系统,他主导了上千次测试,调微秒级差值,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没去现场,就在基地说任务交卷了。
氢弹接着上,1965年他主持激波系统,技术难度翻倍,双层裂变加压缩反应堆,得同步激发。1967年6月17日,首颗氢弹爆炸,从决定到成功就两年八个月,国际上都叫奇迹。他还是没露面,继续领干粮改装置。整个过程,他不问名利,就想着祖国能抬头。
![]()
戈壁风沙十七载,核火熊熊护家国
王淦昌在基地的日子,说白了就是苦哈哈的科研日常。1961年调过去后,他直接从名校教授变成工程兵,身份保密到连家人都不知情。青海高原夏天热得像蒸笼,四十度高温,他得亲自上手检查起爆线圈,冬天零下三十度,手冻僵了还得围着火堆教人看波形曲线。
原子弹那块儿,他不光设计,还反复试验,精确到微秒,这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简直是硬扛。爆炸成功后,没庆祝,就直奔氢弹。氢弹的爆轰更复杂,得管裂变压缩和聚变点火,他带队改了无数公式,帮年轻人纠错。
除了两弹,他还参与地下核试验,1970年第二次、第三次组织,他负责安装探测仪,测γ射线和电磁数据。后期转激光模拟核爆炸,用强流电子束搞惯性约束聚变,调整光学系统,测试聚变迹象。
1986年,他和王大珩他们联名上书,推动863计划,高技术发展那块儿,国家后来受益匪浅。1978年调回北京,当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继续聚变研究,氟化氪激光项目也上手了。
![]()
要说他的贡献,得从实际效果看。两弹一星不光是技术突破,更是国家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国际上,有人说中国氢弹速度是奇迹,王淦昌功不可没。他不爱出风头,采访访问全推,奖章头衔也搁一边。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何梁何利成就奖,这些荣誉来了,他接了就继续干活。
1984年柏林自由大学还给他荣誉证书,他去领了,估计也没多感慨,就回国接着研究。整个职业生涯,他从粒子物理到核武器,再到高科技规划,跨度大,影响深。
![]()
当然,他的故事不是孤立的,那一代科学家都这样,钱学森、邓稼先他们也一样,集体铸就大国重器。王淦昌的路子,更接地气点,他不张扬,就闷头往前拱。十七年戈壁,不光是忍苦,还得创新,缺资料就靠记忆复述公式,缺设备就手工改装置。
这份韧劲儿,现在回看,是中国科技自立的写照。国家安全这事儿,说抽象,可落到实处,就是他们用命换的。谁能想到,一个放弃诺奖的人,会在荒漠里点燃核火,护着亿万老百姓安稳日子。
![]()
意外一撞终余生,功勋永驻民族魂
1997年,王淦昌九十岁了,在北京散步时,被一辆自行车撞了,右腿股骨粉碎性骨折。这事来得突然,年岁大了,恢复慢,卧床后身体直线下滑,营养跟不上,医院查出胃癌晚期。
1998年7月,他老婆吴月琴也因摔伤住院,两人先后病重。吴月琴先走,他坐轮椅送行,俩月后,1998年12月10日凌晨,他也离世了,享年91岁。国家接手后事,安葬在八宝山,骨灰盒上就刻了“王淦昌,国家科学家”八个字。简单得像他一辈子作风。
![]()
离世一年后,1999年9月18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第一次发,他是首批23人之一,可人已经走了11个月,领奖台上缺了位子。200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那东西绕太阳转,安静得像他的风格。
说起来,他的离去不是个人事,而是全民族的痛。想想看,一辈子为国奉献,到头来意外一撞,就这么没了,那遗憾搁谁心里都不好受。可正因为这样,他的故事才更戳人,提醒大家,科技自立不是空话,得有人实干。
![]()
现在回看,王淦昌的遗产还在延续。中国核工业从两弹起步,到现在航母、导弹,全有那一代的影子。他三次诺奖擦肩,不是运气差,是选择不同。搁西方科学家,可能早成名人了,可他选了回国,选了隐身,选了祖国需要。
这个选择,值千金。年轻人现在聊爱国,总爱说口号,王淦昌这事儿告诉我们,爱国就是干实事,不求回报。国家强大了,大家日子好过了,才是真情怀。他的离世,是痛,是遗憾,但也是动力,让后人接着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