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的方式并不单一。一个多世纪以来,导演们一直在拓展伟大电影的领域,在依靠基础技术的同时,开发出大胆且全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一不断变化的媒介。这里选择了一些突出了重要原理的经典电影和当代电影,对电影制作的一些核心要素逐一进行概述。但是,正如你们将要看到的,掌握基本原理仅仅是一个开始。
强迫透视
利用视错觉来玩比例
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特效的时代。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彻底改变了电影制作。然而,一些老式的技术仍然非常有效。其中一种方法叫强迫透视法,它利用视错觉来欺骗观众,让他们感知到实际上并不存在于银幕上的东西。
从本质上讲,这个把戏是通过将不同物体安排在与摄影机距离不同的位置,却制造出它们处于同一平面上的错觉来实现的。因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我们会误判这两个物体的大小,认为其中一个比实际的更大(或更小)。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视角,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三维的图像,我们的大脑就创造了一个扭曲的视角。
如果这听起来令人困惑,以下几个真实的例子将说明强迫透视在有创造力的电影人手中会是多么巧妙。
精灵和巨人
![]()
《圣诞精灵》
2003 年
导演:乔恩·费儒
摄影指导:格雷格·加德纳
演员:威尔·法瑞尔
在这部威尔·法瑞尔主演的喜剧中,人类婴儿巴迪,意外地在北极与圣诞老人以及他的小精灵们生活在了一起。巴迪认为他自己也是个精灵,可是他不断长大,而他的所有伙伴们都保持矮小,这引发了很多有趣的场面。
导演乔恩·费儒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使用数字特效的情况下展现这种大小对比。他采用了强迫透视。在 2013 年《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访谈中,他解释了这一方法的原理。“强迫透视是指构建两个布景,一个大一个小……那个更小的布景被抬高了,离你更近,另一个更大但更远,”费儒说,“如果你把这两个布景排在一起拍摄,可以让一个布景中的人物看起来比另一个中的人物大得多。”
这种效果足够完美,我们觉得巴迪就是比其他演员要大。但这只不过是我们的视角被操纵了。
这么近,那么远
![]()
《二楼传来的歌声》
2000 年
导演:罗伊·安德森
摄影指导:伊什特万·博尔巴什
耶斯佩尔·克莱文纳斯
屡获殊荣的瑞典电影人罗伊·安德森拍了一些带揶揄意味的,人物总是面无表情的喜剧,讲述生活在惨淡时代的悲伤的人们。观众永远不知道,面对他用单镜头拍摄的每一场戏中呈现给我们的忧郁、古怪,正确的反应应该是笑还是叹息。
他所用到的技巧之一是构建会扭曲我们感知的场景。他的作品使用了错视画技巧,这是一种强迫透视的形式,给人三维的感觉,而实际上你看到的只有两个维度。以《二楼传来的歌声》中的一场戏为例。上图中,房间似乎一直延伸到很远处,而实际上,背景离摄影机的距离要近得多——很简单,因为后景的物体比较小,所以我们觉得它们离得更远。
“我已经意识到我不能拍摄真实的环境。我更喜欢超现实的环境,”安德森在2014年这样说,“(我的场景)看起来很真实,但它是被净化和浓缩过的。我为生命的宏大、渺小及其消亡如何在这种方式下显得更加清晰而着迷。”
飞起来,飞得更远!
![]()
《金刚》
1933 年
导演:梅里安·C. 库珀
欧内斯特·B. 舍德萨克
摄影指导:埃迪·林登弗农·沃克
J.O. 泰勒
《金刚》是第一部大量使用特效的电影,包括用定格动画来使这头著名的野兽栩栩如生。强迫透视是导演梅里安·C. 库珀和欧内斯特·B. 舍德萨克采用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在激动人心的大结局部分,金刚在纽约市挣脱了束缚,在帝国大厦顶上和飞机搏斗。
剧本分析师雷·莫顿在他写的《金刚:从费伊·雷到彼得·杰克逊的电影偶像史》(King Kong: The History of a Movie Icon from Fay Wray to Peter Jackson)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完成这一成就的背景资料。“这些飞机是由舍德萨克拍摄的真实飞机以及(特效艺术家)威利斯·H. 奥布莱恩和其团队制作的小的飞机模型组成的,”莫顿写道,“这些飞机有好几种尺寸,较小的放在镜头的背景中,形成一种强迫透视效果,让人觉得它们比实际距离更远。”
几代人之后,《金刚》仍然是特效电影的一个了不起的例子。强迫透视的使用为影片的高潮带来了震撼效果。
倾斜角度
倾斜摄影机以增加紧张感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图像是水平的。因为我们站得直,头不向两边歪,习惯于以特定方式观察世界。所以,电影的大多数画面都是在水平的 X 轴上平衡的,以模仿我们平常看待周围事物的方式。那么,破坏这种平衡的电影会让我们感到不稳定,拼命想要回到常态,也就不奇怪了。这是一个增加悬念的好方法。
这种技术称为倾斜角度(或德国式角度),指的是将摄影机稍微向一侧倾斜。其结果是,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再是平稳和水平的。我们的大脑试图调整以重新确认我们觉得“正确”的东西。但是电影创作者想让我们明白的是,对角色而言,一切都变得不对劲了。
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中
![]()
《堕落天使》
1995 年
导演:王家卫
摄影指导:杜可风
电影人王家卫是一位造型大师,他为《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等超级生动的影片赋予了丰富的色彩和令人陶醉的氛围。他采用的又一种技术就是倾斜角度,这在他 1995 年的剧情片《堕落天使》中可以看到。这部电影讲述了几个心怀不满的年轻人的故事,他对摄影的运用真正让观众浸渍在吞噬着影片角色的倦怠感中。
在一次采访中,王家卫描述了他拍摄《堕落天使》的视觉方式,说他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仿佛是“用监控摄像头来记录的……这些机器一直在那里观察人们的行为。事实上,它们也成了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王家卫使用的倾斜角度增加了故事的亲切感和直接性。这种技术没有让人迷失方向,而是令观众深深陷入片中人物的情感生活。我们所获的感受和《堕落天使》中男男女女的感受同样深刻,但我们也明白这些人物正被我们密切观察。这是一种引人注目的风格,它有助于传达王家卫所关心的主题。
黑色电影中的失衡感
![]()
《第三人》
1949 年
导演:卡罗尔·里德
摄影指导:罗伯特·克拉斯科
演员:约翰夫·科顿
1949年的《第三人》说明了倾斜的角度是如何在故事中加入紧张感和迷失方向感的。导演卡罗尔·里德根据格雷厄姆·格林的剧本,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小说家霍利(约瑟夫·科顿饰)。霍利到维也纳寻找老朋友哈里(奥逊·威尔斯饰),哈里曾打电话跟他说有一个赚钱的工作机会。但当霍利到达时,他得知哈里已经死了——尽管他很快就怀疑朋友的死不是一场意外。
这部优雅的黑色电影用黑白画面捕捉到了战后欧洲的偏执和绝望,但里德在片中对摄影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额外组成部分。影片中的很多镜头都采用了倾斜的角度,暗示了霍利在试图弄清真相时所面临的阴谋和不确定性。小说家不知道他可以信任谁,而当他应对每一次曲折的考验时,倾斜的角度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阴谋感——包括令人震惊地揭露出哈里不仅还活着,而且他是霍利在维也纳发现的大部分邪恶事件的幕后黑手。
里德和摄影师罗伯特·克拉斯科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忧虑以及饱受战争蹂躏的环境,这不仅是指真实的外部世界,也是指心理的世界。霍利跌跌撞撞地穿过被炸毁的维也纳,同时也在努力应对一个他可能根本不认识的朋友带来的冲击。他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是相互映照的,二者都失去了平衡。
一个失常的世界
![]()
《理发师陶德》
2007 年
导演;蒂姆·波顿
摄影指导:达留什·沃尔斯基
演员:约翰尼·德普
蒂姆·波顿经常使用倾斜的角度,考虑到其电影设定的世界,这并不奇怪。无论是《蝙蝠侠》里的漫画宇宙,还是《火星人玩转地球》里的科幻世界,或者是《断头谷》里的恐怖场景,这位资深导演喜欢的都是超现实的奇幻环境,在这些地方,传统社会的规则并不适用。
在他2007年根据斯蒂芬·桑德海姆的惊悚音乐剧改编的电影《理发师陶德》中,他让经常与他合作的约翰尼·德普扮演片名中那个复仇杀人犯。斯蒂芬·桑德海姆创作的音乐剧以黑色幽默和恐怖主题而闻名,这使其成了波顿的理想之地。
这部电影预示着危险的美术设计(由美术指导丹特·费雷蒂和布景师弗兰切斯卡·洛斯基亚沃提供)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而波顿拍摄这些场景的方式也给观众带来了坏事将要发生的感觉。倾斜角度的使用,放大了陶德杀害的那些不幸的受害者在面对这个疯子时所经历的不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扭曲的视角恰恰反映出陶德精神的错乱。在《理发师陶德》里,我们就好像生活在他的脑海中。
更多看电影的门道,请见《拍电影的热知识》:
![]()
拍电影的热知识| This Is How You Make a Movie
作者:[英]蒂姆·格里尔森|译者:李娜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出版时间:2024 年 10 月
扫码即可选购本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