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在南昌办张电话卡,营业厅说要无犯罪记录证明,这合理吗?”近日,有消费者反映称,在线下办理电话卡时,被电信营业厅要求提供额外证明材料。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实测移动、联通和电信在多个城市的线下营业厅发现,他们的审核标准差异显著,有些城市的营业厅仅要求本人带身份证即可办卡,有些则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更有甚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一张小小的电话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融入社会、享受数字生活的基础设施与公民权利。如此关乎基本生活的服务,办理门槛何以混乱至此、层层加码?要求公民自证清白方可入网,这背后是显而易见的权力越界与懒政思维,其荒谬性与不合理性,必须被严肃审视。
首先,要求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于法无据,是对公民权利的粗暴侵犯。 根据我国《电信条例》及相关规定,个人办理电话入网手续时,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登记。这是为了保障通信安全、打击违法犯罪,公众对此早已理解并配合。然而,法律法规从未赋予电信运营商审查用户个人前科的权力。
“无罪推定”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意味着任何公民在未经司法审判定罪前,都应被视为清白。要求公民在办理一项基础公共服务时自证“无犯罪”,实质上是将每一位用户预先视为“潜在嫌疑人”,这是一种颠倒的逻辑,是对公民人格权和隐私权的无端质疑。
其次,运营商审核标准的混乱,暴露了其将社会责任与经营风险无限转嫁给用户的卸责心态。 近年来,国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作为通信渠道的运营商承担着巨大的监管压力。然而,部分运营商为了规避自身风险、应付考核,不是通过加强技术监测、提升内部管理来履行反诈责任,而是采取了一种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通过人为抬高办卡门槛,将审核成本和潜在风险直接甩锅给用户和政府部门。
要求“无犯罪证明”,等于让公安机关替其背书;要求“工作证明”“房产证”,则是试图通过资产来筛选和过滤用户。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政”行为,以牺牲普通消费者的便利和权利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管理的“省心省力”。
再者,这种随意增设的门槛,不仅于反诈实效有限,更可能衍生新的不公与寻租空间。 电信诈骗分子完全可以通过购买、盗用他人身份信息,或转向审核宽松的地区,甚至通过伪造证明文件来规避这些审查。最终被这些奇葩规定卡住的,往往是那些不熟悉流程、无法轻易提供各种证明的普通守法公民,如老年人、刚步入社会的学生、自由职业者或外来务工人员。
这无形中制造了新的“数字鸿沟”,剥夺了他们平等获取通信服务的权利。同时,当审核标准完全取决于营业员的口径时,“能否顺利办卡”便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商量”的事情,为权力寻租和“黄牛”滋生提供了土壤。
通信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权利。治理电信诈骗,必须依靠精准的法律、技术与数据手段,而非这种“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粗放式、连坐式管理。运营商不能因为肩上负有反诈的重担,就异化为一个可以随意审查公民私德的“准司法机关”。
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应当立即出手,统一并明确全国线下办卡的审核标准,坚决取缔一切于法无据的额外证明,将“仅凭有效身份证件办理”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应鼓励运营商通过大数据模型、风险行为识别等科技手段,实现更精准、更智能的风险管控,而不是将管理成本和社会代价转嫁给最广大的守法用户。
办一张电话卡,不需要自证清白,更不需要抵押信用和财产。让通信的归通信,让法治的归法治,别再让“无犯罪证明”这样的荒唐要求,成为公民享受基础公共服务时难以逾越的壁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