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石鑫
编辑丨历史国编辑部
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山东大举进犯,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弃守山东。
在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之际,中共山东省委毅然担负起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在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信》中,中央指示山东省委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在保存力量、积蓄力量的原则下,发展群众运动和游击战争,坚持在山东与日寇作斗争”。
危急时刻,山东党组织高举抗战大旗,组建了大批敌后抗日武装。从鲁北平原到鲁南山区、从黄海之滨到泰山脚下,抗日的熊熊烽火燃遍了齐鲁大地,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得到壮大。
![]()
1、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
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鲁南地区创建的抗日武装。
1938年5月下旬,峄县(今山东枣庄峄城区)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团、沛县(今江苏徐州沛县)的沛县人民抗日自卫队、滕县(今山东枣庄滕州市)的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三支抗日武装在滕峄边会师,编为“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总队长张光中,政委何一萍,辖3个大队,近600人。八路军115师进入鲁南后,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1940年11月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和边联支队合编的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5团。
1938年6月11日,丰县、砀县、单县的抗日武装合编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因稍晚于沛、滕、峄等县武装编成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故称“第二总队”,李贞乾任总队长,王文彬任政委,下辖4个大队。
1939年1月,第二总队改编为“八部军山东纵队苏鲁挺进支队”,不久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的一部分,坚持在湖西、淮北和豫东英勇战斗,打击敌人。
![]()
2、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
1938年秋,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奉命东进苏鲁豫皖边区,经朱德总司令动员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该部穿越平汉铁路、强渡黄河后,于12月抵达山东微山湖以西地区,成为该区域首支八路军正规部队。
1939年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南下开辟皖东北根据地期间与国民党地方势力达成统战合作。1940年根据中央战略部署,该支队参与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强渡运河进入淮海区开展军事行动,在黄桥战役中与新四军形成战略协同,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
3、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是1937年由中共津南工委、鲁北特委等党组织在冀鲁边区组建的首支抗日武装。于1937年7月15日正式成立,至10月已发展至1500余人。
1937年7月15日,根据国共合作协议,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敌后别动总队第31游击支队,邢仁甫任司令,保留原六个团编制 。1938年4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部抵达冀鲁边区,将31游击支队整编为八路军第六支队,兵力扩充至4000余人。整编成为参与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核心军事力量,[1]后发展成为山东纵队主力部队之一。[2]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是山东省首个中共领导的成建制抗日武装,其创建的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为冀鲁边区首个县级抗日政权。[3]至1938年底,以其为基础发展的武装力量控制区域达12个县,人口逾300万,为八路军115师主力东进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4]。
![]()
4、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泰西地区领导的核心抗日武装。1938年1月11日,由张北华、葛阳斋等人在肥城空杏寺整合夏张镇起义等抗日部队成立,[5]初期规模达2000余人,主要活动于泰安、肥城、长清一带。[6]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后连续发动肥城突袭战、界首夜袭战,并配合台儿庄会战实施铁路破袭作战。[7]1938年5月中共泰西特委成立后,部队通过建立党组织、开展军政整训提升战斗力,11月与东平等地抗日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8]1939年3月起,改编后的部队参与陆房战斗等战役,持续巩固泰西抗日根据地建设。[9]
![]()
5、山东“三山”起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山东建立抗日根据地,创建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首先要有一支抗日的武装部队。
从1937年7月到1938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和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先后成功组织领导发动了十次大规模的抗日人民武装起义,即冀鲁边抗日武装起义、鲁西北抗日武装起义、鲁东抗日武装起义、鲁南抗日武装起义、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泰西(泰安以西)抗日武装起义、湖西(微山湖以西)抗日武装起义、胶东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鲁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张店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其中,胶东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鲁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和张店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并称为山东抗日的“三山”起义,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1)胶东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天福山起义是中共胶东特委于1937年12月24日在山东文登天福山发动的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胶东第一支人民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抗日武装斗争的开端和第一支胶东人民抗日武装的诞生,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胶东地区形势危急。
1937年10月,政中共山东省委派共产党员林一山、张加洛、理琪、宋澄、宋竹庭等人先后来到胶东,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2月中旬,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沟于家村成立,理琪担任特委书记。
1937年12月15日晚,中共胶东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山东省委指示,决定以昆嵛山上的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为骨干并召集周边党员先进分子,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地点选在天福山,因其地势险要、群众基础深厚,被称为“小苏区”。
1937年12月24日凌晨,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员、农民、学生、知识分子等80余人登上天福山,聚集在玉皇庙前。理琪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参加起义的人员编为第三军第一大队,由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起义队伍高呼抗日口号,并鸣枪三声以示决心。
在天福山起义的影响下,中共荣成、黄县(今山东龙口)、蓬莱等地党组织也相继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天福山起义的部队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迅速发展到7000多人,成为胶东地区的抗日主力。1938年9月18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与掖县(今山东烟台莱州市)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在掖县沙河镇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由高锦纯任司令员,宋澄任政治委员。正式并入八路军战斗序列,为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
(2)鲁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徂徕山起义是1938年1月1日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在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地区发动,打响了中共山东党组织抗日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共山东党组织独立领导抗战的序幕。
1937年10月22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秘书长景晓村,以及延安来的干部赵杰、程续润等人和中共泰安县委商量决定在徂徕山地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1月1日清晨(日军占领泰安城的次日),黎玉率160余人携枪支、长矛等武器,在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1月26日,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在寺岭村设伏击圈,打响了鲁中地区抗日武装主动出击的第一枪。2月18日,又在新泰城西四槐树村进行阻击,取得第二次胜利。通过寺岭村伏击战、四槐树村阻击战等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势力,振奋了民众信心。
随后,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兵分两路,一路向新泰、蒙阴、费县、泗水一带活动;另一路向莱芜、博山、淄川一带发展,曾两次攻克莱芜城。
1938年4月,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发展到3个团、4000余人。1938年12月,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廖容标任支队长,林浩任政委,赵杰任副支队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第四支队下辖3个团、2个支队。为后续鲁中、鲁南抗日根据地建立奠定了基础。
徂徕山起义在山东首次以八路军的旗号与名义组建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是山东境内影响最大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标志着山东党组织独立领导抗战的开端,打破了国民党当局对山东抗日力量的压制。
作为山东抗战的“种子部队”,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日后发展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力。
![]()
(3)张店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黑铁山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抗日武装起义,发生于1937年12月26日山东省淄博市黑铁山地区,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组织发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选派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组成长山中学党小组,联合爱国教育家马耀南共同筹备起义。起义地点选在地势险要、群众基础好的黑铁山地区,实现了中共党员与地方进步力量的联合。
1937年12月26日晚,长山中学60余名师生及周边抗日志士共百余人,携带3支步枪和8把马刀,在黑铁山西太平庄小学集结,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廖容标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
起义后两个月内取得“三战三捷”——1938年1月8日,夜袭长山城歼灭汉奸维持会、缴获17支步枪;1938年1月19日,小清河伏击战击沉日军汽艇,毙敌12人,其中包括日军高级军官;1938年2月4日,白云山三官庙突围战以少胜多,以7人牺牲的代价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此后部队迅速扩至30个中队近6000人。
1938年6月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指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委。[10]同年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1940年11月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
黑铁山起义打响了清河平原武装抗日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敌后抗战的重要里程碑,展现了发动群众、灵活作战的敌后游击战典范,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后改编为渤海军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6、鲁南铁道游击队
铁道上的游击战是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游击战战法之一。鲁南的铁道游击队就是这种战法的典型代表,其传奇般的英雄事迹,在抗日战争史上独树一帜。
1938年10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选派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三大队一排长洪振海和三排长王志胜回枣庄,在敌占区建立情报站。1939年11月,按照八路军苏鲁支队领导指示,洪振海、王志胜二人秘密组织了一支有11人参加的抗日武装,取名为枣庄铁道队,铁道游击队由此初创。此后,他们袭洋行、截火车、搞情报、捉汉奸、秘密发展抗日武装,这支队伍在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1940年1月25日,八路军苏鲁支队正式将枣庄铁道队命名为“鲁南铁道大队”,并选派杜季伟任鲁南铁道大队政委,由洪振海和王志胜分别担任正副大队长。
![]()
这一年,日军对鲁南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山区八路军部队缺少经费。7月的一天,队员们化装成了商人、农民,混入日军载有巨款的火车。洪振海和曹德清从王沟跃上车头,掌握列车的驾驶;徐广田、李云生、梁传德、王志友等人化装成商人,从峄县泥沟上车;王志胜带一个短枪班,化装成农民事先在预定地点设伏。当火车开到预定地点后,铁道游击队员立即在各车厢行动,客车上的8个日本兵全部被杀死。[11]这次打票车共得8万块钱,并缴获短枪3支,长枪12支,掷弹筒1门,机枪1挺。经上级批准,除留3支短枪外,其余全部上交鲁南军区。[12]
鲁南铁道大队以微山湖为依托,活跃在峄枣、临枣铁路支线以及津浦铁路兖徐段。他们战术灵活机动,打洋行、截火车、破铁道、炸桥梁、搞情报、捉汉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打击日军。为鲁南军区搞布匹、药品和钱粮,护送干部过路,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在给鲁南铁道大队的嘉奖信中说:“你们就像一把钢刀插入了敌人的胸膛!”
微山岛是鲁南铁道大队的后方基地,平常,鲁南铁道大队以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为生活基地,在岛上休整练兵,并组织渔民成立救国会、民兵、儿童团等组织,宣传抗日,募捐支前,参军参战,与民众打成一片。而当敌人出动大部队“围剿”时,队员们就暂时隐蔽到山区去,敌人一退,他们又立即进湖上岛。
日军为了占据微山岛,在微山岛上与中国军民发生了多次激战。鲁南铁道大队与共产党领导下的其他抗日武装,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殊死的斗争。在战斗中,他们为了掩护岛上的群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2年初,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敌占区据点密布,碉堡林立。铁道游击队与微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配合,开辟华东经鲁南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自1942年起,鲁南铁道大相继安全成功地护送了包括刘少奇、陈毅、罗荣桓、陈光、朱瑞、萧华、叶飞等领导干部跨越津浦铁路、过微山湖。至1944年先后护送了过往干部近千人,往返百余次,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鲁南铁道队破坏铁路切断了日军前后的撤退路线,终于迫使枣庄、临城一带的1000多名日军于当年12月1日携带2门山炮、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步枪1400余支、手枪数十箱、子弹百余箱等武器在沙沟向我抗日部队无条件投降。
![]()
1944年夏,作家刘知侠在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上了解到铁道游击队的事迹,深受触动。经过十年创作,1954年1月,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正式出版,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经典电影。
7、胶东海阳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胶东半岛海阳县的地雷战闻名全国。
日军入侵胶东半岛后,机智的胶东民兵运用自制的地雷开展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敌人展开了巧妙、有效的生死争夺。
1943年春,海阳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召开了关于开展地雷战的会议,会上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的埋雷经验,并将数颗铁质地雷发给瑞宇、赵疃、文山后等村庄的民兵进行实战试验。
![]()
同年5月,海阳县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村西的青威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5名下乡抢粮的日伪军。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斗志,地雷战由此在海阳乃至胶东地区迅速普及。
地雷战广泛开展后,铁雷供应不足,无法满足战斗需要,民兵就根据炸山采石、打眼装药的原理,利用石头制作地雷。
他们在战斗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并制造了各式各样的地雷,比如踏雷、绊雷、滚雷、拉线雷、子母雷、梅花雷、钉子雷、夹子雷、弓子雷、蝎子雷、三角雷、土水雷、土化学雷、头发丝雷、真假雷、飞行雷、天雷、胶皮连环雷、滚石雷、碎石雷、堆石雷、火光信号雷等等等等数十种地雷,在实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旦得到日军行动的情报,民兵们就立即在大小路口、山坡、树林、河滩、河沟边、菜园里、瓜田旁、驴槽、鸡窝、台阶下、水桶底......到处都埋上地雷,可以说敌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爆炸。日军防不胜防、处处挨炸、损失惨重、闻雷丧胆、节节败退。
![]()
地雷战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大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全县普遍展开。之后,海阳民兵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他地区的抗战。
从1940年到1945年,胶东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并进行独立作战,不仅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还组织远征爆炸队,将地雷战的战术传授给其他县区,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
在山东的八年抗战中,仅胶东海阳一个县的民兵就以地雷战的方式与日伪军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800余人、缴获武器600余件,把地雷战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出了赫赫威名。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培养出了县级以上的英雄模范人物500多名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其中爆破大王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人还荣获了“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13]
8、青岛各抗日游击武装
(1)青岛南海第一武工队
1944年4月,为加强青岛市边沿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打通胶东与滨海战略区的武装交通线,对抗日伪“治安模范区”。由胶东军区和南海军分区从胶县县大队、铁路武工队等单位抽调干部战士组建的南海第一武装工作队。由中共胶县县委书记王杰三任政委,王海亭任队长,于洪通任副队长。
南海第一武工队初期约300人,主要活跃于山东胶县(今山东青岛胶州市)南部及青岛外围地区,担任护送干部、搜集情报、以游击战术打击瓦解日伪势力、开展群众工作等任务。
![]()
1944年夏,武工队设伏截粮,通过智谋夺取日伪军运粮车队,截获24车粮食,未发一枪瓦解敌运输队,首战告捷;1944年8月在王家滩战斗中,武工队夜袭伪军警防团,击毙伪军中队长王凤鸣,俘获中队长尹宝元,灭伪军中队,粉碎日伪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在九龙山脉建立30多个革命基点村,改造伪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帮农活、宣传争取民心。
南海第一武工队神出鬼没打击敌人,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赞扬。1945年1月,为表彰武工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山东军区政治部召开全省49个武工队代表会议,南海第一武工队被评为全省五个模范武工队之一,王书基被评为全省模范武工队员,山东省军区给予通令嘉奖。这是胶东地区唯一受山东军区通令嘉奖的武装工作队。
到抗战结束时,南海第一武工队已拥有7个中队,近700人。随着战略反攻形势的形成,南海第一武工队和胶县县大队、铁路武工队在铁路南北两个游击区向日伪军展开猛烈的军事进攻,同时,向日伪军发起政治攻势,并实行经济封锁,对日伪军进行了分化瓦解,有力地配合胶东、滨海两大战略区主力部队的对敌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19日,滨北军分区主力部队在胶县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扫清了胶城周围的日伪据点,开始攻打胶县。经过激烈的战斗,20日胶县解放,在胶州地方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崂山抗日游击队
1937年11月,在中共青岛市委和中共青岛特别支部的领导下,由老党员和山东大学的进步学生为骨干,在青岛近郊的崂山附近建立起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部队”,这是抗战时期中共青岛市第一届市委筹建的抗日武装。该游击队共分为四个中队,活动在华楼山下的毕家村、兰家庄一带。
1938年初,青岛沦陷后,崂山抗日游击队奉命向西进行转移,与中共高密游击队会合。不久,再次奉命转战徐州,开赴华东抗日战场。
![]()
(3)即墨抗日独立中队
李兆岐,山东即墨人,早年在青岛的日本纱厂当过工人,曾经还到广州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进行过学习。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以后,李兆岐在即墨组织起了大约200多人的抗日独立中队。
1938年6月独立中队攻占即墨县城,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队伍逐渐扩大到1000多人。同年10月,李兆岐带队奔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1日,即墨抗日独立中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5团,由李兆岐任团长,王云九任政委,活跃于胶东半岛一带进行抗日斗争。
![]()
(4)高家民兵联防
从1938年开始,山东平度的高家、南台、北台、所里头等五个村庄的民兵组成了民兵联防。在中共平北县委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作战。
至1945年,先后作战600余次,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2300多人。在战斗中涌现出了46名民兵英雄。
(5)萌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莱西、平度、招远、莱州四县交界处建立了萌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日军民在胶东军区党委的领导下,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严重打击了敌人。先后有69名抗日干部、战士和民兵光荣牺牲。
![]()
(6)大泽山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在青岛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抗日根据地是大泽山抗日根据地。
从1937年冬,由乔天华等同志组织的抗日队伍便开始在大泽山一带活动。1940年6月,中共胶东军区党委机关迁到了大泽山地区,把大泽山进一步建成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同日寇开展殊死的斗争。
至1944年年底,大泽山周围的日伪军据点大部分已经被我抗日军民拔除,成为了广阔、坚固的根据地。至1945年9月,解放了平度全境。
![]()
参考资料:
[1]春泥网:《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救国军的成立与发展》,2021-07-15。
[2]抗日战争纪念网:《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历史贡献》,2019-06-18。
[3]人民网:《宣言·建党100年齐鲁问初心·血砺忠诚冀鲁边》,2021-03-28。
[4]抗日战争纪念网:《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历史贡献》,2019-06-18。
[5]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万里在冀鲁豫战斗的岁月》,2017-03-20。
[6]中国新闻网:《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 进行抗日救国教育》,2014-11-21。
[7]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万里在冀鲁豫战斗的岁月》,2017-03-20。
[8]中国新闻网:《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 进行抗日救国教育》,2014-11-21。
[9]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万里在冀鲁豫战斗的岁月》,2017-03-20。
[10]人民网:《黑铁山起义:烽火救存亡热血铸军魂》,2021-06-11。
[11]杜季伟:《铁道游击队的创建与发展》。
[12]王志胜:《忆鲁南铁道队的战斗历程》。
[13]王怀兴、邢晓凤:《山东历史》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01。
本文节选自石鑫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山东抗日战争期间的大致历程与总体趋势》
-FIN -
![]()
以后大部分内容都在知识星球更新,星球内容包括对历史和时事的解读,并分享私家人文资源,目前星球内有修明、青年普林尼、李竞恒教授、蒙元史专家班布尔汗、竹溪哥等一众大咖,欢迎大家加入知识星球交流互动!(仅售79元/年)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