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在华尔街的名声,几乎等同于“另类资产管理之王”。自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和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中文名苏世民)创立以来,这家起步于仅四人的公司,凭借4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1.1万亿美元。作为第一家突破这一里程碑的公司,黑石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源自其独特的投资哲学。这种哲学将战略眼光、人脉关系和资本运作紧密结合,这也深深植根于创始人个人特色和他们的合作模式。
彼得森与施瓦茨曼的搭档,堪称华尔街的经典组合。两人年龄相差20岁,最初在雷曼兄弟公司是上下级关系,后成为合伙人。彼得森曾任美国商务部部长,拥有深厚的政商人脉,被誉为“尼克松政府经济领域的基辛格”,他为黑石提供了关键的“润滑剂”作用。而施瓦茨曼则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成为黑石的“发动机”。两位创始人性格互补,却都坚守一条共同的原则:拒绝敌意收购。
在80年代杠杆收购的狂潮中,黑石开创“友好收购”的战略,通过与被投资企业建立信任,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彼得森深信,这一反潮流的立场帮助黑石与其他企业建立了有益且持久的关系,成为公司的护身符。这一策略在黑石的第一笔大交易,即利用彼得森与Sony总裁盛田昭夫的私交,代表Sony公司以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从而赚取第一桶金时,便展现出其价值。
黑石的投资风格一直强调深耕“不太时髦”的行业。其投资组合中包括有线电视、炼油、汽车零件等传统行业,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业,往往通过优化运营和抓住行业周期,带来超额的回报。例如,黑石于2007年以260亿美元私有化希尔顿酒店集团,经过管理层重组、资产剥离以及品牌重塑,最终在2013年推动希尔顿重新上市,获得约120亿美元的收益,这一案例成为私募股权领域的经典之作。这种偏好于现金流稳定且市场低估的资产,展现黑石“在悲观中布局”的价值投资风格。
不过,黑石也并没有一味地固守传统。近年来,随着科技驱动的经济新形势出现,黑石的战略重心逐渐转向新兴领域。2024年,黑石宣布将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清洁能源、生命科学和体验经济列为四大核心投资方向。其中,数据中心的投资尤其重要。黑石全球联席首席投资官Ken Caplan指出,AI革命所带来的数据量在2010至2025年间将增长超过100倍,推动对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激增。2021年,黑石以100亿美元收购数据中心运营商QTS,而三年后其估值已经翻倍,达到250亿美元;2024年,黑石再以160亿美元收购亚太地区领先的数据中心公司AirTrunk,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数据中心领域的领导地位。黑石的转型,体现其对资产配置的迅速调整。
施瓦茨曼曾表示,他并不是喜欢冒险的投资人,其理念是“创业者不是爱冒险,而是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并且黑石只投资于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黑石私人财富解决方案副总裁Kristin Roesch曾提到:“决定不投资的领域和选择投资的领域一样重要。”正如施瓦茨曼解释为何不投资互联网公司一样,他坦言“我们对互联网不了解,对技术也不是很了解”,因此选择不涉足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而将资源集中在符合长期趋势的行业上。
在房地产领域,黑石的创新,同样助力其成功投资。其房地产部门的管理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2080亿美元,贡献公司接近一半的利润。除机会型基金(BREP),黑石还推出核心增益策略平台BREIT,通过非交易型REITs结构吸引零售投资者,迅速突破500亿美元规模。此外,其不动产债权投资平台BREDS,利用夹层贷款、优先级抵押贷款等工具,与股权投资形成协同效应,建立股权与债权的全周期投资能力。这一多元化的投资架构,使得黑石能够灵活应对市场波动,捕捉到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黑石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房东,拥有约5万套房子,其房地产投资在金融危机后获得了每年25%的回报率。
黑石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深度合作。无论是与时代华纳(Time Warner)联合投资主题公园,还是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合作通信项目,黑石擅长利用产业巨头的行业资源和市场洞察,降低投资风险。这种“俱乐部交易”的模式,不仅分散资本压力,还使得黑石能够在超大规模并购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在2007年,在彼得森的操盘下,黑石以390亿美元收购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EOP),仅在一周内就通过迅速转手部分资产回笼资金,展现出其出色的资本运作效率。
在公司治理方面,黑石一直保持“精英治理”与“交叉协作”的结合。公司拥有57位董事总经理和约340名专业投资顾问,成员大多来自投行、杠杆融资和房地产领域。2018年后,随着新一代管理层的崛起,黑石加速数字化和科技化转型。例如地产部门负责人JonathanGary等新兴管理者推动科技团队的建设,并从亚马逊、SAP等科技公司招募人才,同时设立生命科学团队(BXLS)和成长性股权团队(BXG),专注于医药研发和成长期企业的少数股权投资。通过这些举措,黑石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也加速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渗透。
在中国市场,黑石采取的是审慎与耐心并重的投资风格。2007年,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以30亿美元入股黑石,成为其上市的基石投资者,之后黑石在上海设立人民币基金,投资物流地产(如龙地物流平台)和商业物业(如长泰广场)等项目。虽然2021年因监管原因未能成功收购SOHO中国,但黑石并没有因此放缓其在中国市场的步伐,2024年仍然加码投资中国内地物流资产,展现出其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态度。
不过,黑石的成功并不是没有争议。其上市后采用“同股不同权”的合伙制架构,这意味着创始团队仍然拥有对公司绝对的控制权,而普通股东则在决策过程中,无法发挥实质性的影响力。这一结构,使得创始人团队能够在不受外部股东压力的情况下,长期主导公司的战略方向和重大决策。此外,黑石还通过有限合伙制的方式避税,规避部分公司税和美国萨班斯法案的约束,导致其仅缴纳15%的资本利得税,这也引发一些税务公平的讨论。这些争议虽然没有显著影响黑石的扩张和市场地位,但却引发社会对资本运作的质疑,成为投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未来,黑石也将面临一个关键的挑战,即如何平衡规模效应与投资精度。随着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一些基金的收益率已从早期30%以上的高位逐步回落。不过,黑石通过拓展信贷保险(BXCI)、基础设施等新业务线,试图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利润来源。施瓦茨曼曾表示:“我们从不追逐风口,而是专注于趋势。”这句话也揭示出黑石最核心的投资智慧,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始终坚持对长期价值的判断。(来源:安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