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圈的风,突然变了。
11月5日晚上,融创中国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确认所有债务重组计划条件已全部达成,正式生效。
![]()
11月6日早上,碧桂园也紧跟着宣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通过。
![]()
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两大房企巨头,终于闯过了“债务重组”的最后关口。
对于融创,这场重组几乎是一场“生死局”。
自2022年以来,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负债高企、项目停摆、债券违约
经过两年谈判、资产重整、法院聆讯,终于在11月5日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并完成注册登记。也就是说,法律程序全部闭环,正式生效。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融创的债务盘子终于理顺了,资金链不再“天天爆雷”。
公司可以集中精力,回到最熟悉的主业,建房、交付、活下去。
而碧桂园这边,同样是在关键节点上“过关”。
它的境外债务重组会议,在香港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举行,涉及港元可转债。
最终,两场会议全部通过特别决议,将债券的法律管辖权转为香港,使其顺利纳入整体重组方案。
两家昔日地产巨头,终于同时走出了“技术性违约”的泥潭。
如果把2024年看作房企“流血止损”的一年,那么2025年,显然进入了“回血重组”的阶段。
碧桂园、融创能在同一周完成重组,绝不仅仅是偶然,而是行业信号。
这意味着:
境外债务重组模式已跑通。过去很多房企的重组卡在境外债权人谈判阶段,如今两个样本成功,给后续企业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市场信心或迎来修复。尤其对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来说,房企并非“死局”,而是可以“软着陆”的局。
保交楼资金链更稳定。重组完成,债务压力缓解,更多现金流可以回流到项目建设和交付端。
当然,债务重组成功,并不代表“翻身”。更准确地说,这只是“活下来”的第一步。
但无论如何,能走到今天,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
两则公告,算是地产圈久违的“好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