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时代背景会催生特殊的存在,如今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当年国内有一种特殊的场所,门口都会挂个牌子,写着“无关人员勿进”,其中所谓的“无关人员”,居然指的是中国人。
不仅如此,该规定极其严格,别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领导也不能违反。
据说曾有一位部队首长对此十分好奇,恰好有个老下属在其中工作,便借着这层便利进去逛了一圈。哪知事后该职工的领导丝毫不顾及部队首长的面子,把职工痛骂一顿,还差点给了处分。
这个地方其实也不说不上神秘,在各大城市都能见到,它就是“友谊商店”。
![]()
1980年9月20日,《北京日报》的刊文中还对友谊商店是否应该保留“只准老外进入”的招牌进行讨论,其中一些论调令人瞠目结舌,例如“对群众开放,货源怎么保证”等。
友谊商店诞生于国家“创汇”的时代大背景下。
1951年5月,国家经贸部下文决定在国内5座大城市建立第一批专门“对外开放”的高档消费品商店。
1958年2月26日,国内第一座友谊商店,即上海市友谊商店在南京东路慈淑大楼二楼正式开业。广州、北京、青岛的友谊商店分别于1959年、1964年和1965年相继开业。
它的定位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即服务外国人和华侨。但笔者搜了很多资料,包括一些亲历者的口述,从中可以看出,友谊商店一开始应该并不禁止国人进入的。
首先在建立之初,友谊商店也对一些特殊人员开放,如国内的领导、外宾的陪同人员和翻译等。
其次,由于友谊商店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汇,里面只收外汇兑换券,不收人民币。因此在最初一段时间,只要有办法弄到兑换券的普通人,也是可以进入商店消费的。
从《北京日报》于1980年9月20日的刊文来看,当时某友谊商店摘掉了“只准老外和华侨进入”的牌子,此事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
其中提到了两点:其一,“对群众开放,外宾的安全能有保障吗?”;其二,“对群众开放,货源怎么保证?”
言外之意,或许是由于前期管理太松,导致国人与老外发生矛盾的状况出现;或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太强了,使得友谊商店的商品供不应求,这才使得友谊商店门外竖起了铁栅栏,还站着工作人员盘查证件,使其显得高不可攀。
此后,友谊商店在这方面的管理就相当严格了。据说曾有一位部队里的师级首长很好奇,借老部下的便利进去逛了一圈。商店领导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将职工痛骂一顿,丝毫不顾及老首长的脸面。
![]()
1973年4月1日,北京友谊商店乔迁新址。当时国家在建国门外新建了一座气派的大楼,还配有国际俱乐部和外交公寓。这个项目在当时被称作“外事工程”,足见国家对这项事业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国友人,尽可能多地换汇以补贴国家经济,友谊商店适时地提出口号:“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必须要有;市面上有的商品,这里要最好;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新的北京友谊大楼不但成为了当时首都的一大地标,也标志着友谊商店在其所处时代中的影响力抵达了顶点。
1978年4月,上海友谊商店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销售额近20万元。
有意思的是,许多国外政要成了“老主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咱们的老朋友,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
据老职工回忆:从1971年到1974年,西哈努克亲王每年都一定要来逛一趟,一来就疯狂消费。别人是挑中的几样才要,西哈努克相反,挑中的几样不要,其他的全部打包。
当时的菲律宾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也丝毫不逊色,一开口就要1000条金华火腿,几乎上海全市的金华火腿都被她包圆了。
不过总体而言,最能买的还得数日本顾客,出手极其阔绰。他们尤其偏爱商店中的古玩,经常一买就是几十上百万,还感叹物美价廉。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贵宾们就“抠门”许多了,通常只是象征性买些东西。
此时,友谊商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创汇”这个经济活动的范畴。它的存在更是为了像外国人展示中国好的一面,让外国人相信我国就像这座友谊商店大楼一样,宏伟气派,商品琳琅满目,人民生活富足。
![]()
然而,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
客观而言,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友谊商店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时官方也认为群众能够给予支持,“对少数紧缺商品给外宾以适当照顾,大多数群众是能够理解的”。可事实上,情况恐怕并没有那么理想。
马未都先生在节目《马爷讲堂:如何混进有门卫的地儿》中提到了他当年混进北京友谊商店的奇葩经历。
当时,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来华的外国人数量显著增加。友谊商店门外便专门配备了工作人员,专门用以拦下想要混进去的国人。
某日,马未都有个日本朋友提出要带他进去逛逛,前者自然是求之不得。
有趣的是,日本朋友的招儿却相当损:让马未都穿得光鲜亮丽,自己却穿得破烂,还特意戴了顶破草帽,活脱脱一个农民。
果然,工作人员一下就把日本朋友拦下来了,趁其与对方拉扯的功夫,他随人群混了进去。
马未都先生表示:友谊商店内部状况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震撼,除了地方大以外就是东西贵,看得他什么都不想买。只是他对工作人员的态度十分不满,称之为“势利眼”。
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后来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友谊商店的衰亡。
![]()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友谊商店逐渐向国人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抱怨里面的职工见到外国顾客态度十分友善,但看到国人就立马换了副面孔,十分不耐烦。
1986年,有一位张姓女士去友谊商店买丝巾,柜员居然爱答不理,后来催得紧了才拿出一款丝巾,扬言“只有这个,你爱买不买”,转而就跟同事聊起天。
后来被勒令向张女士道歉,那名店员居然还感到委屈,称自己是按服务标准接待顾客,怎么就做错了?
显而易见的是,恐怕在相当多的群众眼里,友谊商店成了“差异对待”的代名词,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好东西要首先“供奉”给外国人,这种做法未必能得到理解。
进入80年代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友谊商店对民众的吸引力开始迅速衰退。此外,得力于国家工业实力的显著提升,就算友谊商店对国人开放,货品也基本能供得上。
1980年9月,《北京日报》抛出观点:友谊商店“职工外宾华侨,国人不准入内”的牌子应当摘掉了。
文章见报后不久,友谊商店就开始有限制地向国人开放,外汇券或外币成为了准入凭证,商店还设有专门的外币兑换处。
不过,能够在友谊商店消费的仍是少数人,甚至即便只是跟着亲戚朋友进去逛一圈,在当时也是特别有面子的事情。
1984年6月,友谊商店进一步向老百姓开放,大量发放“夜市券”,不管有钱没钱,只要凭券就可以进入。
![]()
奇怪的是,越是开放,友谊商店对民众的吸引力反而越弱,除了刚刚提到的职员态度普遍较差之外,店内商品高昂的价格也令老百姓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城市里新兴的市场有了平替品,价钱要低廉得多,友谊商店自然就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1992年9月15日,友谊商店宣布完全向国人开放,收取人民币,同时工作人员也经过培训,学会了微笑服务,但这丝毫未能挽回颓势。
进入新世纪后,各大商场遍地开花,你唱罢来我登台,曾盛极一时的友谊商店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只有少数几家至今仍在营业。
![]()
据说在十几年前,有资本计划打情怀牌,重建友谊商店,想法很多,最终都不了了之。
其实,类似的过程,我们都亲身经历过——近十来年兴起的网购早已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人购物的首选,那些取代了友谊商店的商场,有的也步了后尘。
新的时代总会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适者生存,向来如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