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的日子,是被 “漫长” 与 “压抑” 包裹的时光。没有自由的边界,没有自主的选择,连时间的流逝都变得格外缓慢。以下 7 个时间段,是所有被羁押者公认的 “煎熬顶峰”,每一秒都在考验着身心的极限,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懂其中的滋味。
![]()
一、日常坐板:静止的酷刑,磨平所有棱角
坐板是看守所每日的 “必修课”,也是最磨人的 “基础训练”。每天固定时段,所有被羁押者必须整齐端坐于大通铺上,双腿并拢,腰背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目光平视前方,全程不允许交谈、不允许随意晃动,甚至连闭眼眯一会儿都被严格禁止 —— 管教巡视时,一旦发现有人 “偷懒打盹”,便会当场呵斥,甚至惩罚全体延长坐板时间。
这种静坐少则几小时,多则大半天,起初只是腰酸背痛,久而久之,双腿发麻到失去知觉,腰背僵硬得无法弯曲,连脖颈都酸痛难忍。更折磨人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不能看书、不能思考太多(怕被同改察觉心事),只能盯着眼前的墙壁发呆,任由时间一点点爬过,每一分钟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有人会在心里默默数秒,有人会盯着自己的手指发呆,这种 “被迫静止” 的酷刑,慢慢磨平所有的锐气与棱角,只剩下麻木的坚持。
![]()
二、饮食时刻:“水上漂” 的清淡,难填的馋与慌
看守所的饮食,用 “清汤寡水” 形容毫不为过,当季蔬菜煮成的汤,几乎不见半点油星,被调侃为 “水上漂”—— 菜叶在清汤里浮着,没有盐味,没有香气,只能勉强果腹。每日三餐,饭菜由管教从监舍门缝里递进来,每人一份白馒头(或米饭)加一碗菜汤,分量够吃却毫无滋味,长期下来,嘴里淡得发苦,胃里空得发慌。
想改善伙食,只能靠家属往账户里充值,用有限的额度(每月约 500 元)购买面包、火腿肠、榨菜等 “硬通货”。这些在外面随处可见的食物,在这里成了 “奢侈品”:一根火腿肠要分几次吃,一包榨菜能拌好几顿馒头,每一口都吃得格外珍惜。更让人煎熬的是,只有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里,才能走出监舍,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晒晒太阳。看着天空中自由飞过的鸟,再想想碗里的 “水上漂”,心里的落差与对自由的渴望,比饥饿更让人难受。
![]()
三、观看新闻:单调的重复,与外界的隔阂
每天固定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是看守所的 “必修项目”,也是被羁押者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但这份 “渠道”,更多时候是一种 “被动接受” 的煎熬:大多数时候,除了新闻,没有其他选择,哪怕已经看过无数遍,哪怕对内容毫无兴趣,也必须端正坐着观看,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聊天。
偶尔看守所会安排播放电影或电视剧,这成了难得的 “放松时刻”,大家会格外珍惜,因为能让时间过得快一点。但更多时候,重复的新闻节目、固定的播报语气,只会让人更清晰地意识到 “自己与外界脱节”—— 新闻里讲的社会变化、生活琐事,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一个被隔绝在高墙内的 “旁观者”。这种 “看得见、摸不着” 的隔阂感,让本就漫长的日子,更添了几分煎熬。
四、夜间管理:无眠的长夜,拥挤的煎熬
看守所的夜晚,没有黑暗的庇护,只有 24 小时不熄的强烈白光,照亮监舍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禁止蒙头睡觉,所有人都睡在大通铺上,二十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常常挤着三四十人,侧身而眠是常态,想平躺着睡几乎是奢望。
更让人崩溃的是 “抢床位” 的无奈:起夜上厕所后,再回到铺位,往往会发现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了,只能在狭小的缝隙里勉强挤着,甚至要站到天亮。此外,监舍里的 “噪音” 从未停歇:磨牙声、打鼾声、梦话声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的汗味、脚臭味,形成一股难以忍受的气味,让本就难以入睡的夜晚,更添了几分折磨。很多人会睁着眼睛到天亮,在白光与噪音中,数着秒等待黎明。
![]()
五、值夜班制度:寒夜的坚守,孤独的饥饿
看守所实行轮流值夜班制度,每个人都逃不掉。轮到值班时,无论你正在熟睡,还是刚刚眯眼,都必须立刻起床,在监舍里来回走动巡视,全程站立 2 小时,不允许坐着,不允许偷懒。
尤其是在寒冷的秋冬季节,监舍里没有暖气,深夜的寒气透过窗户渗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长时间站立让双腿酸痛难忍,来回走动也挡不住刺骨的寒冷,再加上深夜的饥饿感(晚餐本就清淡,消化得快),那种孤独、寒冷与饥饿交织的滋味,让人倍感煎熬。值班时,只能盯着监舍里熟睡的人群,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在漫长的寒夜里,一遍遍盼着值班时间结束,盼着能回到冰冷的铺位上,哪怕只是眯一会儿。
此时,家属寄来的厚衣服就成了 “救命稻草”—— 品质好的保暖衣、厚袜子,能在寒夜值班时带来一丝暖意,让这份煎熬稍微减轻一点。
![]()
六、心理压力:深夜的思念,未来的迷茫
白天的忙碌(坐板、整理内务、短暂劳动)能暂时麻痹神经,但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当监舍里的噪音渐渐平息,只剩下白光与呼吸声,心理压力便会如潮水般涌来。
被羁押者会不自觉地想起家人:想起父母的白发、爱人的笑脸、孩子的哭闹,想起曾经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温馨,想起自己自由自在的日子。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会让眼泪不自觉地滑落,却不敢出声,只能在被子里悄悄擦拭。同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让人焦虑:不知道自己的案子会怎么判,不知道要在这高墙里待多久,不知道家人会不会因为自己而受委屈,这些担忧像石头一样压在心上,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七、情感缺失:渴望的支持,遥远的温暖
在看守所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情感支持是最稀缺的资源。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朋友的安慰,连一句真心的关心都很难听到。同改之间相互防备,不敢轻易透露心事,怕被利用、怕被议论,只能把所有情绪都藏在心里。
这种情感的缺失,比身体上的折磨更让人崩溃。而家属的支持,就是照亮这段黑暗时光的光。家属可以定期往账户里充值,让他们能买些爱吃的食物改善伙食;可以寄去厚衣服、厚袜子,帮他们抵御寒冬;更重要的是,通过微信公众号 “诚心家信”,寄去一封封书信、一张张照片 —— 信里的家常话、照片里的家人笑脸,能让他们感受到 “自己还被惦记着”,能让他们在孤独时找到慰藉,在迷茫时获得力量。
这些看似微小的支持,却是被羁押者坚持下去的动力。希望通过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能让他们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顺利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