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乌军又被炸了,这次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颁奖典礼上。是的,你没听错,他们正在领奖,被导弹炸了。仪式感拉满,防范意识归零。事情发生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当时乌军正举行一场颁奖典礼,表彰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士兵。现场士兵排好队,准备接受奖章、合影、鼓掌,气氛大概是那种“战火中仍有荣光”的煽情场面。可惜,导弹不吃鸡汤那一套。就在典礼进行中,俄军空袭来了,几秒钟的时间,从荣耀变成灰烬。
![]()
乌克兰国家调查局事后宣布立案调查,罪名是“戒严状态下服兵役玩忽职守”。你听听,这就叫官方语言的温柔。说白了,就是有人脑子短路,明知道有空袭风险,还敢把部队拉到开阔地带搞仪式。玩命都没这么玩。一名乌克兰记者在社交平台发文,说他哥哥死在那场典礼上。对方是无人机操作员,是部队里的尖子兵。结果,他们集合在空地上颁奖,导弹呼啸而至。那条帖子的最后一句话写得冷彻骨:“他们集合了旅里最优秀的操作员和步兵,在开阔地带集结时,导弹袭来。玩忽职守的悲剧再次上演。”这句话比任何报道都真实。
要命的是,这可不是第一次。去年也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2023年,乌克兰扎波罗热州的一个部队在颁奖典礼上被炸,死了19个。泽连斯基当时痛骂指挥官,说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一年后,历史原封不动地重演。唯一的区别是,这次死的是别的部队。有人说这是俄军的精准打击,也有人说是乌军的愚蠢大意。其实,二者都没错。俄军当然会盯着乌军的聚集地打,乌军当然该知道这点。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还敢那么“整齐划一”地集合?为什么颁奖典礼还要摆出那种电视新闻式的队形?
这不是战争片,也不是宣传照,那是真实的前线。战火就在天上绕着飞,可他们非得搞仪式。想让谁看?上级领导?媒体镜头?还是那点“精神鼓励”?从政治的角度看,这样的典礼有象征意义,它能告诉国内民众“我们还在坚挺”“军心还在”“胜利可期”。但问题是,战争不是舞台剧。现实不会因为你喊了几句口号就变安全。你在颁奖那一刻,俄军的无人机可能就在上空转圈。
![]()
乌克兰军方调查这事的态度也挺讽刺。他们说要查“安全规定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安排了避难场所”。拜托,你把一群士兵拉到开阔地带颁奖,哪里来的避难场所?你以为导弹能等你躲完再炸?在社交媒体上,这起事件引发的反应两极分化。有人愤怒地骂俄军“太残忍”,也有人冷冷一句:“战争从不挑时机。”但更多人开始质疑乌军的决策,因为这样的低级错误,不该在一个打了两年仗的军队里出现。
讽刺的是,每次这种事发生后,总会有人被停职、被调查、被追责,可没过多久,另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又会发生。似乎每个教训都能写进报告,但没人真的吸取。更深层的问题是,乌克兰现在的战场压力已经逼近崩溃。指挥系统疲惫、信息混乱、士气波动。上层还在努力维持“正常运转”的幻象,下层却早已被疲劳和恐惧压垮。于是,这种“要么装样子、要么硬撑”的荒诞就出现了,连颁奖都变成了高危活动。
![]()
你可以想象那一刻:士兵们排成方阵,胸口别着勋章,天上警报拉响。指挥官可能想:“没事,快颁完了。”可几秒后,天亮了。不是曙光,是爆炸的光。有人说这是战争的残酷,可其实,这更像是体制的麻木。因为当一个国家的前线已经乱到这种程度,连颁奖都要赌命,那说明高层和基层的断层已经彻底撕开。讽刺的是,每一次这样的悲剧,最后都会被包装成“英雄的牺牲”。电视上可能又会播出悼念画面,配上悲壮的音乐,可没人会去问,为什么他们会死得这么无辜。
战争从来不是浪漫的。它是一场持续的混乱,而混乱最怕的就是仪式感。颁奖典礼,本该是士兵的荣耀时刻,却被导弹炸成了一地讽刺。泽连斯基可能又要出来发表讲话,说“痛心”“要追责”,但对前线的士兵来说,那些话早就听腻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下一个警报响起时,自己有没有地方能躲。也许这就是当下乌克兰最真实的写照,荣耀和荒诞、勇气和愚蠢、牺牲和失误,混杂成一锅战争的现实。没有英雄主义,只有一场接一场的悲剧。而那些死去的士兵,他们原本只是来领奖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