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国经济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工业订单已连续第四个月下滑,德国工业产出创俄乌冲突后新低,工业电价是美国的8倍。
70%的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在把投资转向海外,曾经引以为傲的"德国制造"正在失去竞争优势。
德国的工业燃料管为何被掐断?欧洲制造业又将何去何从?
德国工业断崖式下跌,天价能源逼跑德国巨头
德国经济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工业产出比2018年峰值低16%,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工厂的停产和外迁。
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路德维希港总部直接砍掉10亿欧元成本,关工厂裁员,把投资挪到能源便宜的地方。
钢铁行业更惨,产能利用率跌到68%,一半冶炼产能都停了,曾经轰鸣的高炉如今一片死寂。
![]()
杜塞尔多夫那家百年钢管厂,直接永久关门,成了工业衰落的活招牌,工人们在工厂门口徘徊,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工作。
德国经济研究所调查显示,41%的工业企业计划在2026年裁员,只有15%的企业打算招人。
一减一增的对比下,制造业岗位流失的势头根本拦不住,曾经稳定的工厂工作正在消失。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调查显示,47%的工业企业看淡前景,51%的员工担心失业,焦虑情绪在蔓延。
![]()
曾经让德国人骄傲的工业心脏,正在失去跳动的力量,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无数家庭的生计问题。
工业产出比2015年的峰值少了12%,这个差距还在扩大,衰退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德国工业。
能源密集型行业直接掉了20%,化工、钢铁这些当家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GDP连续两年负增长,曾经的"欧洲工业心脏",现在成了拖后腿的存在,让人唏嘘。
![]()
说穿了,就是丢了低价能源这个"压舱石",整个工业链条全跟着晃了。
德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Uniper都出来警告,说这损失根本压不住,危机远未结束。
能源价格一直降不下来,直接让德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了竞争力,以前靠低成本攒下的优势,现在全没了。
![]()
自2021年起,民众的取暖费用累计上涨了82%,到2025年,一套70平米的公寓,光供暖费就得花1180欧元。
民生成本这么高,反过来又拖累了消费市场,工业想复苏就更难了,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
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说得很实在:廉价俄气供应少了,就是德国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这话一点儿都没夸张。
![]()
能源断供引发连锁反应,工业转型遭遇结构性困境
整件事情就像多米诺骨牌,全是从丢了俄罗斯的低价能源开始倒的。
以前德国对俄气依赖到什么程度?全国一半以上的天然气都从俄罗斯来,化工、钢铁这些高耗能行业早把"低价俄气"当成生存基本盘了,就像面包房离不开便宜面粉一样。
结果俄乌冲突后,北溪管道供气骤降,后来干脆跌到5%以下,等于直接断了能源命脉。
没了低价俄气,德国只能急着买美国的高价能源,可运输成本加上各种溢价,天然气价格直接飙到冲突前的好几倍。
![]()
2025年初价格甚至翻了3倍,同时工业电费跟着疯涨,2024年德国企业电价是美国的8倍。
化工企业光能源成本就凭空多了一大块,更糟的是,欧盟碳价还在涨,企业排碳要花钱,等于成本上了双保险的"枷锁"。
成本一高,企业立马扛不住了,巴斯夫这种巨头最先受冲击,路德维希港总部直接砍10亿欧元成本,关工厂裁员。
![]()
钢铁行业更惨,产能利用率跌到68%,一半冶炼产能都停了,曾经的高炉如今冷冷清清。
杜塞尔多夫那家百年钢管厂,直接永久关门,成了工业衰落的招牌,工人们失去工作,家庭陷入困境。
接着就是"跑路潮",70%的能源密集型企业都在把投资转去海外,还有三分之一多直接迁到欧洲以外。
![]()
美国靠补贴抢了超60家德国新能源企业,中国、印度也成了热门选择,德国工业正在空心化。
大众、宝马这些车企也把生产线往外挪,本土工厂机器都开始闲置了,曾经繁忙的生产线如今冷冷清清。
德国想自救却越救越乱,为补能源缺口,只能重启煤电,可欧洲70%动力煤以前也靠俄罗斯。
现在得高价从澳大利亚买,等于换了个贵的"包袱",可再生能源倒是涨到发电量的大半。
![]()
但风电、光伏看天吃饭,冬天寒风一吹,发电占比跌到18%,根本顶不上趟。
政府给的补贴也杯水车薪,化工园拿的钱连电费零头都不够,企业看不到希望。
最后就拖垮了整个工业基本面,2024年工业产出比2018年峰值低16%,能源密集型行业直接掉20%。
制造业输出只剩2015年的90%,GDP连续两年负增长,曾经的优势正在消失。
![]()
中美博弈夹缝中的艰难选择,对比中寻找破局路径
说起德国如今的状况,和中美相比,简直像拿了不同的发展剧本,差距越来越大。
首先在能源命脉方面,德国如今"断供休克",中美却"自主造血",形成鲜明对比。
德国的困境本质是能源依赖的致命短板被戳破了,以前大部分的天然气、煤炭都靠俄罗斯,化工、钢铁这些支柱产业早把低价俄气当成"生存氧气"。
![]()
结果俄乌冲突后断供,等于工业的"燃料管"被掐断了,更尴尬的是,德国连稀土、电动发动机原材料都依赖中国。
能源和原料双重卡脖,想转型都没底气,这让人担忧德国的未来。
而中美则早早就摆脱了这种"单点依赖",美国靠页岩气革命成了天然气净出口国,自家能源够吃还能卖钱,吸引德国企业往德州搬。
中国更狠,光伏、风电装机量全球第一,2023年新增绿电能反哺全球,同时在稀土加工、动力电池领域握有话语权。
![]()
能源和关键材料都能"自主造血",这才是真正的实力,让人佩服。
在科技打法方面,德国"守成遇坎",然而中美"攻防对垒",差距明显。
德国走的是"精耕细作"的老路,靠工艺精湛吃了几十年红利,比如盾构机的精密刀盘设计曾是标杆。
但它太依赖传统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AI这些新领域慢了半拍,等能源成本涨起来想掉头时,"航母已难掉头"。
![]()
现在成了被动防守,既怕能源断供,又怕中国在高端制造上超车,处境艰难。
至于转型的韧性,德国政策频频撞墙,中美却能"灵活破局",对比强烈。
德国的转型卡在了"理想与现实脱节",想靠立法推进碳中和,2023年可再生能源挺多。
但冬天风电光伏出力掉下来,只能重启煤电,结果碳价涨、能源价也涨,工业反而被双重挤压。
中美则更懂得务实变通,美国虽然后期政策有波动,但靠《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抢企业、稳制造,用市场化手段留住产业。
![]()
我国搞"1+N"政策体系,地方能根据情况调整,比如在盾构机领域既抓智能化,又优化注浆工艺控制地面沉降,细节上比美德做得更到位。
两国都能根据现实调整策略,韧性比德国强得多,值得学习。
简单说,德国是"旧饭碗被砸了还没找到新饭碗",中美则是"在抢新饭碗的过程中互不相让"。
这种对比让人深思,德国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定位。
![]()
系统重构迫在眉睫,三位一体转型决定未来
德国想转型,无非就是在"补短板"和"找新出路"里琢磨,但必须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首先能源肯定得先稳住,总不能一直被别人掐脖子,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短期可能还得买点便宜气过渡,比如跟挪威、荷兰多签点长约,别再像以前那样单靠俄罗斯。
长期肯定得死磕可再生能源,比如把北海风电装机量再翻番,顺便砸钱搞绿氢。
![]()
让钢铁、化工这些高耗能行业能用上"绿电",这才是长远之计。
然后就是给老工业"装新引擎",不能再抱着传统制造不放了,必须创新转型。
得花钱帮中小企业搞数字化,比如给智能工厂改造发补贴,让更多厂子用上AI监控生产。
同时也得抓点新产业,比如在鲁尔区搞点新能源电池、氢能装备的厂子,别让老工业区一直"躺平"。
![]()
人也是个大问题,工厂缺人就得想办法解决,这是转型的关键。
要么简化签证,多吸引点东欧、亚洲的技术工人,要么内部挖潜,比如给企业补贴,鼓励他们雇大龄员工。
或者搞点灵活工作制度,让更多女性愿意出来工作,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
最后就是别太"拧巴",在中美之间别选边站太死,要学会平衡。
![]()
该跟中国合作就合作,比如在新能源车电池、光伏设备上多搞点联合研发,取长补短。
同时也得跟欧盟内部绑紧点,比如一起建电池工厂、芯片生产线,把供应链攥在自己人手里。
德国工业困局是能源依赖与转型滞后的叠加结果,未来需在能源自主、产业升级、国际协作中破局。
![]()
否则难复"欧洲工业心脏"荣光,这是德国必须面对的现实。
产业安全三要素原理告诉我们:能源安全是基础,供应链安全是关键,金融安全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德国需要在这个框架下重新设计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是唯一的选择。
![]()
结语
德国工业危机不是衰落,而是全球化范式转变下的转型阵痛。
能源自主、产业升级、国际协作的三位一体转型将重塑欧洲工业格局。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平衡与合作或许比对抗更有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