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冬季的首个节气,标志着严寒时节的正式开启。随着气温较秋季显著下降,寒气渐盛,人体阳气开始潜藏内敛,新陈代谢随之放缓,此时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易出现复发或加重趋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张荣春副主任医师提醒,做好立冬后的养生与防病,关键在于顺应“冬藏”的自然规律,兼顾护阳、调神与防疾,为来年健康筑牢根基。
![]()
养生核心:护阳藏志,顺应冬藏
顾护阳气,筑牢健康根基。冬天寒冷易伤人体阳气,特别是阳虚体质人群会出现形寒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等症状。保健措施:①饮食调养,可适量服用温补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虾等,以补充阳气;并服用滋养的食物如牛奶、山药、鸭等,补阴以利于阳气潜藏。②为了温暖阳气,保护人体的基本代谢,应多晒太阳,多饮温热水或红茶。③防寒保暖,顾护阳气,特别要注意头颈部、背部、足部防护。④冬季气候寒冷,夜长昼短,起居方面提倡早睡晚起,切忌熬夜。⑤节制房事也很重要,以免耗损肾精,致使体质衰退。⑥艾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调畅情志,避免气机逆乱。在冬季,为了不干扰阳气潜藏的生理状态,要保持心态乐观,做到情绪含蓄,避免喜怒无度,防止因寒冷气候刺激导致的情感失调。保健措施:①通过一些闲情逸致的活动保持心情愉快。②适当运动锻炼,减轻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紧张、激惹、焦虑、抑郁等状态。③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改善因维生素缺乏对情绪的不良影响。④指揉太冲、合谷等穴位。
防病重点:靶向防护,远离冬日常见病
心血管疾病。冬季寒冷,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血压升高,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要注意:①防寒保暖,避免着凉感冒,减轻血管负担。②情绪放松,克制愤怒,鼓励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如欣赏音乐、练习书画、旅游休闲、锻炼身体等。③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有利于心肌代谢,调节血脂,尤其要低盐饮食,防止高血压进展。
呼吸道疾病。冬季气候寒冷,空气干燥,细菌、病毒活跃,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诱发咳喘反复发作。慢性肺病患者要注意:①防寒保暖,外出时戴好口罩,避免接触烟雾、粉尘及有害气体,尽量避免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②体育锻炼能增强免疫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太极拳、八段锦是适宜的保健方法。③桑叶枇杷叶陈皮茶:桑叶、枇杷叶、陈皮各10g,开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骨关节病。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对气候寒冷多风、阴雨潮湿敏感,风寒湿病邪侵袭,痹阻关节气血,出现多关节肿胀疼痛症状加重。此类患者要注意:①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添衣物,外出戴手套、穿保暖鞋,每晚可用热水或加艾叶红花泡足或泡手,祛除寒邪,温通经络。②适度体育锻炼,促进关节血液循环。
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常因冬季寒冷或干燥诱发,往往日轻夜重,影响睡眠,令人烦恼。此类人群要注意:①冬季室温不宜过高或过于干燥,保持皮肤湿润,沐浴不要太勤,水温不宜太热,减少肥皂的使用,沐浴后适当涂抹润肤液。②养成及时喝水的习惯,可多吃一些富含植物油脂的食物如芝麻、花生、核桃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辣椒、蒜、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食鱼虾、海鲜、羊肉、鹅等发物。③适度运动,改善皮肤血液供应、增加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减轻皮肤干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张荣春副主任医师提醒:冬季易发疾病虽多,但通过科学防护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若身体出现持续不适,切勿拖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加重。(程倩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