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大树”逆袭突围的赛力斯,正试图开辟资本与全球增长新路径。
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斩获港股资本市场入场券。九年前,赛力斯(原小康股份)在A股敲钟,彼时市值表现平平,九年之后其总市值已飙升至2000多亿,并于近日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但,赛力斯港股开盘即暴跌超8%。
![]()
回过头来看,赛力斯的新能源转型之路耗时近十年,从传统车企转型困境到跻身行业头部,实现跨越式逆袭。外界认为其成功得益于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模式,依托华为智驾与渠道赋能,也离不开精准的高端化产品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截至今年三季报,赛力斯经营现金流净额226亿,同比增长13%。现金流充裕,此次港股上市募资净额140.16亿港元,核心目的在于强化研发与拓展海外市场,募资将投入技术研发,并用于海外销售网络搭建。
资本市场对这一新能源龙头充满信心,新能源汽车行业虽靠技术与体验竞争,但与消费电子逻辑相通,持续打造现象级单品需底层技术创新,问界系列的成功倒逼其加大研发投入。
外界大多聚焦于赛力斯财报的亮眼表现与市值攀升,以及从单一车型到产品矩阵的多元化布局。实际上,着眼未来,赛力斯正加速全球化拓展,已覆盖欧、亚、非多个市场,同时培育技术自主能力,全力打造下一个市场增长点。
一切,可能是赛力斯想做“更自己”的车企,从而探寻从依附增长到自主突围之路。
PART 01
有了光环/也需要更独当一面
于赛力斯而言,产业界内外都会有人认为它的确依赖于华为的光环标签,二次上市或者能重塑其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建立独立的品牌认知、估值体系的形象。
理解赛力斯当下的诉求,仍需回到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开启深度合作的历史,从推出问界系列车型开始,赛力斯凭借华为智驾技术、鸿蒙座舱系统及渠道资源,迅速打开市场局面。直至目前,赛力斯是市值仅次于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企,问界系列累计交付超80万辆。
然而,辉煌成绩背后,是否过度依赖华为的疑问始终如影随形,不乏社交媒体上也有网友发出类似声音。
![]()
在A股市场,赛力斯因“华为深度合作”标签获得差异化溢价,但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与标的选择完全不同,一方面,华为的汽车合作版图持续扩大,奇瑞、北汽、江淮等主机厂陆续加入,使得赛力斯在华为体系内的“独特性”大幅稀释,问界系列的资源倾斜被分流,核心产品竞争力下滑。
反过来看,港股市场不乏更具独立性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标的,如小米、理想、小鹏、蔚来、零跑,其中理想早在2023年就实现全年盈利,较2024年才转正的赛力斯更具盈利稳定性,且这些品牌在研发、品牌、销售渠道上均拥有自主控制权,无需特别依赖单一合作方。
于投资人而言,大概率是希望企业需要有更多的自身核心技术储备、独立品牌影响力,否则很有可能进一步削弱其股价支撑力。
理论上,这种估值差异的根源还是在于独立性的缺失,技术端依托于华为的深度赋能不言而喻,在渠道端,问界车型从早期开始就通过华为门店销售,久而久之,在享受华为光环带来经营回报、市场估值以及规模化销量的同时,赛力斯的确也需要更独立的自己,毕竟随着其他几界的出现,华为门店的展车品牌、面积如今均不再属于赛力斯独享。
所谓借来的翅膀终难高飞,自主的筋骨方能抗风。
于是市场不难观察到,赛力斯通过港股市场的独立定价,并向全球投资者传递新的信息,尤其在新能源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关键期,品牌独立性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议价能力与长期生命力,而建立更多独立的品牌认知,往往可以在产业链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PART 02
还需要更多的新增长路径
客观而言,港股上市为赛力斯提供了融资平台与全球化跳板,也算是其突破增长瓶颈、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布局。
理由是,尽管赛力斯现金流充裕,但新能源行业的研发投入与全球化拓展需要持续巨额资金,加上一旦产业赛道涌入更多竞争者,赛力斯照样可能在未来面临增长挑战。
借助港股上市,提前寻求新增长点,是毫无疑问的商业化考量。
回到经营层面,实际上2025年三季报披露的经营数据,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潜在风险,10月31日收盘后,赛力斯同步对外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财务报告。
整体来看赛力斯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同比仅增长3.7%,归母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幅达31.6%,表面呈现出“营收小幅增长、利润大幅提升”的态势。
对单季度业绩进行深度拆解后,经营压力仍不能说完全没有,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481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虽较前三季度整体水平有所回升,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7%,也就为负,单季度盈利能力出现阶段性承压。
![]()
赛力斯在 2024 年实现的营收和净利润层面的超高增长幅度, 2025 年明显挑战增多。原因当然有市场竞争加剧、问界品牌产品结构挑战等宏观因素。
交出的业绩结果却需要赛力斯下定决心去扭转此番承压趋势。
很明显,除了继续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高端优势外,全球化是赛力斯突破国内市场增长瓶颈的重要方向。大背景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朝着60%迈进,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放缓,而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渗透率仍不足30%,潜力巨大。
加之目前赛力斯已进入德国、法国、挪威等多个欧洲国家,参考新浪财经相关研究表明,2024年,赛力斯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为41.97亿,同比下降约15.5%,占全部营收的比例已降至不足3%。市场潜力巨大与海外营收占比不足共同构成赛力斯向全球市场要增长的基础。是机会也是困境。
![]()
按照港股市场的国际化属性,无疑有助于赛力斯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其港股招股书显示,此次上市吸引了20多家基石投资者,包括淡马锡、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资本巨头,充分体现了国际市场对其发展潜力的认可。
总结下来,单一市场的红利终有尽,全球化的布局方为远。
PART 03
最终得靠巩固爆款产品
类似手机行业一样,当下的汽车行业处于早期智能手机机海战术阶段,偶尔有车企形成爆款,过早言论行业现象级产品固化则为时过早。市场不乏曾经销量遥遥领先而后几年江河日下的网红车型、销量主力车型。
这个经验与教训告诉赛力斯,即便拥有问界等优质产品,也来不得丝毫骄傲自满。
据悉,此次港股上市,赛力斯募资净额达140.16亿港元,赛力斯香港招股公开发售超额认购133倍,融资认购超1700亿港元。
看上去,资本市场对其宠爱有加,钱似乎不是大问题。站在产业视角,资本市场的认可与全球化的拓展,最终都依赖于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赛力斯需在巩固现有爆款的基础上,打造技术壁垒,培育更多现象级产品矩阵。
目前,问界系列作为赛力斯的核心爆款,支撑了其销量的快速增长。其中,问界M8、问界M9持续分别保持40万级和50万级高端汽车冠军。然而,新能源市场产品迭代速度加快,竞品层出不穷,理想L9、小鹏G9等车型持续抢夺行业市场份额,问界系列面临对手的直接竞争。
通常情况下,爆款是敲门砖,技术壁垒会是护城河。于赛力斯来说,巩固爆款优势并打造新增长点,需要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投入力度。
“此次港股IPO募资所得约70%将用于研发投入,约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赛力斯方面表示。
在新能源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每年发布的新车越来越多,实现爆款的持续迭代与复制。赛力斯可能从依赖华为技术打造首款爆款,到拥有更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底座,以更好巩固市场地位,与此同时,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也是重要事项。
赛力斯的港股上市,是其“二次创业”的开始,未来能否真正实现“独当一面”,打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品牌,值得市场期待与关注。而这,也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