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亚马逊在印度成了第二大市场,市值近2万亿美金,可2019年,它却在中国电商业务上黯然退场,份额跌至0.6%。
一边是东方折戟,一边是印度封神,这个全球巨头为何上演如此冰火两重天?
中国市场的失败,对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7500万美元买来的教训,为何成了亚马逊的摇钱树?
2019年,亚马逊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仅剩0.6%,这个全球电商之王,曾手握6万亿资产,为何在中国溃不成军?
它的Prime会员年费高达288元,可对手京东Plus只需98元,物流更是慢人一步,这价值交换的第一步就错了。
有网友吐槽,那个页面设计真是十年如一日的老气,用起来远不如淘宝京东顺手,不知不觉就几年没打开过了。
![]()
一位在亚马逊中国工作过的老员工更是感慨万千,最大的痛点就是“不接地气”,任何市场活动方案,都要写成厚厚的英文报告。
等层层审批下来,市场热点早就过去了,本土团队有想法,可根本使不上劲,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傲慢。
从2008年市场份额最高的15.4%,一路滑到2018年的0.6%,这断崖式下跌背后,是价值主张的根本错配。
说白了就是“傲慢”付出的代价,总觉得自己的美国模式是全球标准,不愿意为中国消费者改变,人家京东自建物流,能做到“上午下单、下午到”。
![]()
亚马逊还用第三方物流,慢悠悠的两三天,这体验怎么比?最终,2019年4月,亚马逊宣布关闭中国电商平台。
7月18日零点,亚马逊中国官网停止第三方卖家服务,这退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份额太低,烧钱不值。
Kindle退出中国市场那会儿,我可是真伤心了一阵子,它的电子书质量和阅读体验在当时是独一档的,但后来确实因为版权和本土化内容不足,慢慢就不香了。
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美国是神器,在中国就有点鸡肋,京东、淘宝很多商品都免运费了,我为什么还要专门为这个付年费?
![]()
它没搞懂中国电商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界限在哪里,这就说明,光有好的硬件和理念,跟不上本土的内容生态和运营,也是白搭。
这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赢家,再大的公司,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深入了解本地用户,也得碰钉子。
给阿里、京东、拼多多点个赞,确实是更懂我们中国人自己需要什么。
![]()
亚马逊搞错了一件事,这不是本土化,是价值交换
把中国市场教训变成新市场方法论,是亚马逊最核心的洞见,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场胜利的起点。
一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教授就曾评价,亚马逊在中国的失败,本质是“认知傲慢”,即认为其在美国验证的模式具有普适性。
而其在印度的成功,则证明了建立“本地化决策闭环”的重要性,对中国企业出海的启示是,技术输出和文化融入要双轨并行。
![]()
这就像谈恋爱,既要有自己的原则,也要懂对方的心思,不能总想着“教”市场,而是要“学”市场。
运用“英雄之旅”的叙事模型,亚马逊的经历,就是一场从“傲慢到谦逊,从失败到重生”的英雄冒险,从王者归来,到遭遇滑铁卢,再到浴火重生。
特斯拉为什么在中国相对成功?因为它提供的“技术和品牌”这个硬价值包,在当时是稀缺的,其价值大于本土化妥协的成本。
这说明,本土化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价值交换最大化”的手段,有时,最强的本土化反而是“坚持你的独特价值”。
![]()
如果你提供的“硬核价值”(如AWS的技术壁垒)足够高,你在价值交换中就占据优势;当你的“软性价值”(如电商的商品、物流)不占优时。
就必须通过“本土化”来创造新的价值点来弥补,这为理解商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我们可以从“英雄之旅”的叙事维度、“文化冲突”的深度维度、“情感共鸣”的传播维度,立体解构任何商业案例。
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能让我们看得更深、更透,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是非对错上。
![]()
商业的逻辑是“价值交换”,所有战略都应围绕此展开,这比“本土化”是更底层的商业逻辑。
亚马逊在中国的失败,根源在于其提供的“标准化价值包”与中国市场“体验型价值需求”的根本错配。
而AWS云服务在中国能有一定市场,则因为它提供的“技术和稳定性”这个价值包,对企业用户来说,其价值大于本土化的需求。
![]()
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成功,也是同理,它提供的“全球渠道”这个价值包,对中国卖家来说是刚需。
这个逻辑链条是通顺的,它解释了所有成败,超越了“本土化”的简单归因。
从学费到资产,亚马逊的复活秘籍
亚马逊在印度做了什么?它彻底放下了巨头的架子,转型本土化玩家,这与中国市场的傲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
印度与2004年的中国相似,人口多、电商渗透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却潜力巨大,这次亚马逊彻底放下巨头傲慢。
它发现印度只有不足10%的人有信用卡,多数人习惯现金交易,如果坚持信用卡支付必败无疑,于是它推出货到付款。
还与印度本土支付公司合作支持UPI扫码付款,甚至允许用手机话费抵扣货款,这种便捷优先策略迅速打开市场。
物流方面,它摒弃美、中模式,选择因地制宜,印度交通不便,它创新夫妻老婆店合作模式,联合街头小杂货店。
![]()
让店主担任周边社区配送员,同时在印度建150多个仓储中心,将商品提前存至离用户近的仓库,即便小县城也能实现3天内送达。
营销上更是入乡随俗,斥巨资赞助印度板球超级联赛,在比赛间隙打广告,让亚马逊购物与板球深度绑定。
印度有排灯节、洒红节等传统节日,它提前一个月筹备促销,推出节日主题商品,还制作印度方言广告。
![]()
到2023年,亚马逊在印度市场份额达35%,成了仅次于Flipkart的第二大电商平台,彻底摆脱中国市场的阴影。
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倒是在中国做得不错,我们公司就是通过亚马逊把国产的家具卖到欧美的,这块业务它可一点没放松,反而越做越大。
2023年中国卖家数量超过50万,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深圳的跨境电商卖家们把工厂的货直接发到亚马逊海外仓库。
再由亚马逊配送给全球消费者,这成了亚马逊在中国最成功的业务板块,所以不能说它完全失败了,只是战略重心转移了。
![]()
2023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全球销售额占比超25%,中国成其最重要货源地之一,这正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跨境电商将有60%的增长,其中,能够实现“全球供应链+本土化运营”整合的企业,将占据80%的增量市场。
亚马逊的经历,被视为“组织学习”的标杆案例,商业圈子就是这样,你来我往,学着适应才长久。
![]()
出海的中国企业,三道必答题
回顾亚马逊这些年在中国的经历,对当前积极出海、开拓全球市场的中国公司(如TikTok、希音、小米、比亚迪等)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大众评述下的商业启示,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所在,一个商业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精英的剖析,更在于大众用户的真实反馈和感性总结。
我倒觉得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做得很成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公司就是通过亚马逊把国产的家具卖到欧美的。
![]()
这块业务它可一点没放松,反而越做越大,所以不能说它完全失败了,只是战略重心转移了,这是来自网友的真实声音。
作为前亚马逊中国的员工,看到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最大的痛点就是“不接地气”,任何一个稍微大点的市场活动方案,都要写成厚厚的英文报告。
等流程批下来,市场热点早过去了,本土团队有想法,但使不上劲啊,这反映了决策机制的重要性。
亚马逊在中国的失败,根源在于没能融入本地生态,阿里和京东从一开始就围绕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设计产品,从支付到物流再到营销。
![]()
每个环节都在适应市场需求,而亚马逊试图把美国模式直接搬过来,结果处处碰壁,这告诉我们要深度融入本地生态。
其实亚马逊的AWS云服务在国内一些企业里还在用,挺稳定的,它只是不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电商了,2B的生意照样风生水起。
这也是一种聪明的活法,这说明要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不必强求在所有战场都赢。
构建“本地化价值包”是关键,要先搞明白人家要啥,再看自己能给啥,比如亚马逊在印度提供的“货到付款”、“夫妻店配送”就是本地化价值包。
![]()
而在中国,它提供的“全球统一页面”、“信用卡支付”则是水土不服的价值包,价值包对了,交换就成了。
将“失败资产”转化为“学习系统”,是企业最核心的“战略韧性”,亚马逊在中国的学费,没有白交。
它系统化地提炼了教训,并在印度市场进行了完美的复制和验证,形成了一套从失败中学习的完整流程。
未来,亚马逊在新兴市场的布局仍值得期待,而中国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将在本土企业的持续创新中不断演进。
![]()
贝索斯时代落幕,新领导推AI,实验室模型跑数据,全球布局,欧洲仓库扩展,亚洲卡车队跑,东方挫败成镜子,亚马逊守核心。
物流辐射广,这事告诉人,商业没绝对,市场各有道,中国电商活力足,本土企业牛,亚马逊全球王,可中国这块儿,它学着点。
![]()
结语
亚马逊的溃败,根源在于其提供的价值包不被中国市场认可。
但其后来的成功,则证明了将失败转化为学习资产的能力,才是企业的终极护城河。
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这套“失败转化”的系统,比任何单点经验都更为珍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