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间,甲型流感的感染人数又开始上升。有家长说孩子这次感冒怎么不发烧了,医生一查才发现是甲流。其实这并不是个例,很多人对甲流的印象还停留在“高烧不退、全身酸痛”,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太一样了。
![]()
这几年甲流病毒在不断发生变异,有的毒株表现不典型,甚至连发热都没有。很多患者就这么拖着、扛着,直到症状严重才意识到问题不简单。如果只盯着发烧和咳嗽,很容易错过早期识别的机会。
那到底哪些症状值得警惕?为什么有些人得了甲流却不发烧?又该怎么判断是不是普通感冒?这些问题,下面慢慢说。
不是所有甲流都会发烧
传统上讲,甲流的典型表现是发热、干咳、乏力、肌肉酸痛,跟普通流感差不多。但这只是“典型表现”,不是“唯一表现”。
![]()
现在临床上看到的情况是,有一部分人感染甲流后体温正常或只轻微升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一些免疫力较强的成年人。为什么会这样?主要还是跟病毒株的变化和个体免疫反应有关。
有些新毒株的致热性比较低,进入人体后并不会强烈刺激体温中枢,或者说,免疫系统对它的反应更温和一些。这种情况下,体温就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甚至完全不升温。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的免疫系统反应比较慢,早期没有明显发热,但过了几天才开始出现典型症状。也有的是用过退烧药,压住了体温。这些情况在门诊里都能遇到。
![]()
那该怎么判断是不是甲流?
如果不发烧,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应该不是流感”,就容易放松警惕。但其实判断是否为甲流,不能只靠体温一个指标,而要结合其他几个症状来综合考虑。
第一种常见表现是咽痛明显,咳嗽反而不严重。有些患者会描述为“嗓子像刀割一样”,但咳嗽不多。这种情况挺容易被误认为是咽炎,但如果同时还有头痛、乏力,还是要考虑甲流。
第二,是全身酸痛、没劲。尤其是肌肉酸痛、腰背酸沉,睡一觉也缓不过来的那种。这种“浑身不对劲”的感觉,很多人在得甲流时都有。
![]()
第三,是胃肠道症状。一些患者会先出现腹泻、恶心、食欲差,然后才出现其他感冒样症状。这种“先肠后呼吸”的表现,不太典型,但在某些病毒株感染中并不少见。
第四,是头痛特别明显。这种头痛往往是钝痛或者胀痛,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的人甚至会误以为是偏头痛发作,但其实是甲流引起的中枢系统反应。
第五,是眼睛干涩、怕光。这类症状虽然不常见,但在个别患者中也有观察到。有点像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轻度结膜炎,和感冒、普通过敏反应不太一样。
![]()
所以说,如果出现了以上这些表现中的两三种,哪怕没有发烧,也不能简单当成“受凉了”或“最近太累”。特别是近期身边已经有甲流病例的,更要提高警惕。
为什么甲流的症状越来越“隐蔽”?
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异,这是自然规律。很多人以为病毒变异就是“变强”,其实也不完全是。它可能变得更容易传播,但症状未必更重。甲流病毒经过这么多年演化,有些毒株在临床上的表现已经没有早期那么典型了。
现在人群普遍接触过甲流病毒,或接种过流感疫苗,体内有一定免疫基础。这种“部分免疫”状态下,感染后症状可能会变得轻微或不典型,比如没有高热、咳嗽不剧烈,这并不代表病毒无害,只是说身体应对它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
还有一个因素是,目前很多人自行服药的习惯比较普遍。一出现不适就吃退烧药、感冒药,有时症状被压住了,导致真正的病因被“掩盖”了。医生在问诊时如果没有详细了解病程,确实容易误判。
出现这些症状,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不是说一有咽痛就要去医院,但如果连续几天症状没有缓解,或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皮肤发紫等情况,就不能再拖了。这些属于可能的重症信号,特别是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儿童等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
至于确诊甲流,目前临床上还是主要依靠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这些检测在各级医院都可以完成,操作也比较快。如果症状符合、流行病学背景也符合,医生一般会建议及时筛查。
一旦确诊,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要根据病情来判断。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用药,但如果是高风险人群或病情进展较快的,医生通常会考虑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这里强调一下,抗病毒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购买服用。
普通感冒和甲流怎么区分?
很多人会问,到底怎么区分普通感冒和甲流?其实从症状上确实不好完全分清,因为两者都有咳嗽、流涕、乏力等表现。但有几个细节可以辅助判断:
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较慢,症状轻,可能先是鼻塞、打喷嚏,然后才有轻微咳嗽。甲流的起病通常更急,往往是突然出现明显不适,伴随全身症状,比如肌肉酸痛、疲倦感明显。
![]()
甲流的症状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一些,而且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比如肺炎、心肌炎等。普通感冒多数一周左右就能自愈。
不过说到底,临床上真正能帮忙区分的,还是检测结果。如果症状不重,可以居家观察;但如果症状反复或有发展趋势,建议做一次流感病毒筛查,排除一下会更安心。
现在的甲流,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典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变得无害了。发热不是判断甲流的唯一标准,如果有明显的乏力、肌肉酸痛、咽痛、胃肠道反应,还是要提高警惕。
![]()
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要光看体温计。身体发出的信号,有时候比数据更重要。
如果你最近也遇到过类似的症状,不妨回想一下,是不是有被忽略的细节?不是每次咳嗽都需要紧张,但也不是每次不发烧就可以安心。对自己多留意一点,很多事都能提前发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甲型流感诊疗指南(2023年版)》.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5):321-330.
2.国家流感中心.《2024年中国流感监测周报(第44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2024年10月.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