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天要填十几张表格,现在只要三四张,每天能多出两个小时去井场。”胜利油田孤岛采油管理六区注采602站站长高会勇指着电脑上的报表系统说道。
这一变化,得益于孤岛采油厂年初启动的“正风聚力 减负赋能”专项行动。三个季度以来,采油管理六区建立“全员参与减负、全员监督减负”的运行管理模式,构建“资料瘦身—数字替代—准入把关”三步闭环,推动基层工作重心从“围着报表转”向“盯着油藏干”转变。
精准瘦身,明确“减什么”
基层班站作为生产管理的“神经末梢”,曾深陷各类资料报表的“包围”。“最多的时候,一个班站要维护80多项资料。”孤岛采油厂采油工程专家兼采油管理六区党总支书记李德军说。
为了精准“瘦身”,管理区领导班子深入一线调研,与岗位员工面对面交流,将82项原始表单梳理为生产类和政工类两大主线,并细分为6类典型问题。
减负专班应运而生。由党总支书记挂帅,生产、政工、经营三大业务骨干混编组成,建立严格的“双审核”流程:任何新增表单必须经过专班“必要性”审查和厂机关“可行性”审查,从源头杜绝反弹。
数字赋能,破解“怎么减”
坚持问题导向,管理区以数字化手段精准破解基层报表难题,通过平台互通、自动生成、云端共享三大举措,实现基层工作减负增效。
管理区积极协调信息化服务中心,打通EPBP、PCS等业务系统数据壁垒,实现油水井洗井等4类高频报表“一次录入、多端共享”,从源头上消除重复填报。
对产量日报、电量统计等核心报表设置自动读取程序,系统每日6时自动抓取数据,8时前精准推送至责任岗位,班站员工实现“零手工”上报。同时,建立共享网络文件夹,将员工基础信息、党费收缴等7类政工资料统一迁上“云”,重复采集率下降80%。
数据显示,通过数智化赋能,班站日常维护资料由65项压减至15项,压减率达76.9%。“数智赋能不是简单地把纸质变电子,而是通过流程再造,让数据多跑路、员工少填表。”采油管理六区副经理毕文杰说。
如今,员工有更多时间投入油气生产主业,真正实现“减负不减效、松绑不松懈”。
分类施策,实现“精准减”
聚焦政工资料重复留痕、无效统计等突出问题,管理区打出精准减负“组合拳”:将分散的设备巡检记录整合为1套标准化电子台账,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取消非必要签字环节3类、冗余拍照要求5项;废止4项无效表单;纠正18项责任转嫁问题。
精准施策成效显著,政工资料从17项压减至9项,压减47.1%。“光是设备巡检记录整合这一项,按每天1.5小时的填报时间来算,每年就能节约547个工时。”毕文杰说。
在孤岛东11排33井场,高会勇正在进行抽油机保养,“现在有更多时间研究油井了,像这口井通过精细调整,日产量提高了0.5吨。”
常态长效,严防“再反弹”
为确保减负成果不流于形式,管理区构建起一套“动态评估+场景培训+联系点督导”长效机制。
动态评估机制要求每季度开展减负“回头看”,通过扫码评价、现场座谈等方式,让基层声音直通管理层面。截至目前,已累计收集评价意见78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12项。
资料减下去,标准不能降。管理区编制班站资料减负工作表,用“截图+流程图”方式固化新流程。目前,该区已开展3轮全覆盖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熟练掌握新标准,在减负的同时守住质量底线。
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点督导机制将减负工作融入日常管理。“现在下基层,资料减负是必查项。”采油管理六区经理朱岸昌说,一旦发现反弹苗头就及时约谈、当月通报,确保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
“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实干赋能。”李德军表示,下一步,该管理区将持续完善机制,让员工轻装上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李超君 朱丽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