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砰!砰!砰!”一小时内,7只候鸟接连撞上玻璃幕墙,直挺挺地摔落在地面,有的当场死亡,有的挣扎着扑腾几下便没了气息。这不是恐怖片里的场景,而是南洋理工大学ADM大楼前频繁上演的悲剧。这座顶着绿色倾斜屋顶、斩获多项环保大奖的“网红建筑”,如今却成了迁徙鸟类的“隐形屠宰场”,一场关于“美观与生命”的争论,随着一群学生的救援行动彻底爆发。
ADM大楼在建筑界曾是“明星标杆”,独特的倾斜式绿色屋顶设计,搭配大面积通透玻璃幕墙,既彰显了现代美学,又因节能理念拿下多个环保奖项。可谁也没料到,这份“环保光环”的背后,藏着致命隐患。玻璃幕墙的表面异常光滑,能完美倒映出天空的流云和周边的树影,在迁徙鸟类眼中,这不是冰冷的建筑外墙,而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飞行通道”。它们带着对南方温暖的向往,义无反顾地冲过去,最终却撞得头破血流。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谭博士早就在研究中指出,城市里的玻璃幕墙是鸟类的“隐形杀手”,尤其是在候鸟迁徙季节,碰撞事故频发。ADM大楼的问题更为突出,它紧邻西部集水区森林,这片区域本是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每年春秋两季,大量候鸟会途经此处停歇,玻璃幕墙的存在,相当于在它们的迁徙路线上设下了一道“死亡结界”。但长期以来,这些碰撞事件要么被当作“偶然意外”,要么被淹没在大楼的“光环”之下,直到2022年的一天,学生Zachary的亲眼目睹,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
当时Zachary刚走出宿舍,就看到一只绣眼鸟径直撞在ADM大楼的玻璃上,羽毛散落一地,奄奄一息。他蹲下身试图救助,可鸟儿在他掌心抽搐了几下便没了生命体征。这一幕让他深受震撼,随后他发现,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送死”,带着这样的想法,Zachary联合几位同学发起了“Avigate导航项目”,核心目标就是“给鸟儿避坑”,解决玻璃幕墙的致命问题。
项目初期远比想象中艰难。志愿者们需要24小时轮班值守在大楼周边,记录每一起碰撞事件,鸟类的种类、碰撞时间、伤亡情况,甚至要通过监控回溯它们的飞行轨迹。刚开局一个月,他们就记录了30多起碰撞事故,亲手处理了十几只鸟儿的尸体。“那种无力感很难形容,明明知道它们会来,却没能力立刻阻止”,一位志愿者在日记里写道。但这份憋屈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团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展到50多名志愿者,还吸引了鸟类学家、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加入。
经过三个迁徙季的系统记录,团队交出了一份51页的详实报告,数据触目惊心:累计发生122起鸟类碰撞事件,涉及22种鸟类,其中不乏白腹鸫、红尾伯劳等受保护物种;单日最高碰撞纪录达19起,一小时内最多有7只鸟接连撞墙;更让人心疼的是,有一只斑鸠在三天内先后四次撞向同一面玻璃,最终因伤势过重死亡。为了让校方重视问题,志愿者们特意组织了一场校园导览,当一行人走到玻璃幕墙前时,正好目睹一只柳莺撞墙坠落,现场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校方终于正视了这个“被忽略的隐患”。
![]()
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明确,借鉴成都熊猫基地、新加坡动物园的成功经验,在玻璃幕墙贴上鸟类可见的特殊贴纸。这种贴纸对人类视觉影响极小,却能通过特殊纹路提醒鸟类“前方有障碍”,有效降低80%以上的碰撞概率。可方案刚提出,就卡在了“经费关”。看似普通的贴纸,实则是“隐形奢侈品”:需要具备抗晒耐雨的户外特性,本地市场无法供应,必须从国外定制;加上施工时需要搭建脚手架,整栋楼贴下来总费用高达10万美元。
校方经过评估后,承诺承担70%的费用,剩余3万美元需要志愿者众筹。本以为不难实现,可实际进展却十分缓慢,一周过去才凑到目标金额的10%。除了资金难题,与各部门的沟通更是一场“拉扯战”:财务部门反复核实成本明细,后勤部门担忧贴纸的后期维护问题,建筑设计部门则担心影响大楼的整体美观。面对层层质疑,志愿者们没有退缩,他们带着鸟类学家的论证报告、其他场馆的成功案例,一次次修改方案,细化贴纸的材质、张贴位置和维护周期,用专业度逐一打消顾虑。
此时,事件在网络上也引发了热烈讨论。有网友力挺学生:“真正的环保不是拿个奖杯装样子,能守护生命才是硬道理”;也有网友质疑设计缺陷:“当初拿环保奖的时候,怎么没考虑到鸟类安全?”还有人理性分析:“美观和生态不应该对立,关键是有没有用心解决问题”。截至目前,ADM大楼的鸟类碰撞记录已超过200起,而这片区域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途经的鸟类数以万计,问题亟待解决。
![]()
好消息是,经过志愿者们的持续努力,校方近期终于明确表态:特殊贴纸方案通过认证,将作为“安全补丁”率先在ADM大楼试点,后续还会根据效果推广到全校其他玻璃幕墙建筑。目前,众筹款项的筹集也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进度显著加快。志愿者们还在优化方案,计划在大楼周边种植特定植物,通过植被引导鸟类改变飞行路线,形成“双重防护”。
回顾这场跨越三年的“救鸟行动”,从一个学生的偶然发现,到一支专业团队的系统推进,从数据收集到方案落地,这群年轻人用坚持打破了“美观与生态不可兼得”的偏见。ADM大楼的故事也给所有建筑设计者敲响了警钟:真正的环保不应只停留在概念和奖项上,更要融入对生命的敬畏,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细节。
如今,志愿者们依旧每天在大楼周边巡逻,记录着鸟类的活动情况。他们期待着贴纸张贴完成后,能再也听不到那刺耳的碰撞声。毕竟,一座建筑的价值,不该用生命的代价来衡量;而一份真正的环保成绩单,应该写满每一个生命的安然无恙。希望南洋理工大学的试点能成为行业标杆,让更多“网红建筑”卸下“夺命”隐患,给候鸟们让出一条安全的飞行通道。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