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两个月来,美国特朗普政府集结了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在加勒比地区,以“打击毒品走私船只”为名,展示出极为强硬的姿态。B-52轰炸机、“福特”号航空母舰等极具分量的海空力量纷纷亮相,而在官方表述中,这些海空力量的任务是截击被美国政府认定为“毒品”或“毒品恐怖分子”的船只与航行路线。
事实上,加勒比地区并非对美毒品贩运的主要通道。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地区以“禁毒战争”为旗号大举出动,必然隐藏着比其公开宣称更深层次的动因。本文旨在从国际、国内和特朗普个人三个层面分析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开展禁毒战争的深层原因。
一、国际因素
(一)维持和巩固美国在加勒比海的战略利益
受到其“门罗主义”的对政策传统影响,美国长期以来视加勒比海地区为其“后院”之一,是其地缘战略秩序的重要组成。加勒比海地处美洲大陆东侧,紧邻美国本土东南沿海,是美国安全圈的“外缘”之一。
美国政府长期将这一带视为其“第三边界”——即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美国在海洋方向上的重要地缘缓冲区。除了安全考量,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还有重要的经济利益,涉及贸易、能源与基础设施,因此强化该地区的影响力也是美国战略利益的一部分。
回顾历史,美国在冷战期间曾多次在加勒比干预,从古巴导弹危机到格林纳达事件,都反应了美国对加勒比地区的重视和不惜以军事手段维持其地区支配地位的决心。
冷战结束后,加勒比地区的地缘紧张程度一度显著下降,但随着近年来中、俄等大国加大对拉美及加勒比海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加深引起了美国警觉,使得美国再次将注意力转回这一地区。
故此,有分析指出,美国在加勒比海展开的舰队部署并不仅仅是打击贩毒活动,而更可能是“恢复”美国在该区域的传统势力格局,是“传统势力范围”逻辑的回归。
![]()
图片来源:网络
(二)对委内瑞拉政府施压
在此次“禁毒战争”中,委内瑞拉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尽管美国频以委内瑞拉的毒品贩运为重点口径,但实际数据显示,委内瑞拉并非美国输入毒品的主通道。
这就意味着,美国在该区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更像是以禁止毒品为名的力量投射,而非简单的边境执法。委内瑞拉拥有丰富的石油与资源储备,其政治体制长期偏向反美路线,美国长期希望其政权更迭或至少对其施加更大影响。
而禁毒议程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合法化借口:以“打击毒品走私”为名,实际上兼顾对委内瑞拉政府的压力与遏制。因此,美国“禁毒”行动中的军事、情报手段更多地指向改变或弱化委内瑞拉政府的能力,而非单纯遏制毒品。
更具体而言,美国指控委内瑞拉为毒品走私中转地或支持毒贩组织,其目的在于将国内安全议题与外交政策耦合,通过区域安全话语削弱委内瑞拉的合法性。换言之,美国以禁毒战争为工具,试图划定委内瑞拉政府为“敌对势力”、对其实施综合压力。
![]()
图片来源:外媒
二、国内因素
(一)转移对政府停摆的注意力
在美国国内政治语境中,政府停摆及相关财政僵局长期构成执政党和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美国联邦政府仍持续处于停摆状态,公众舆论对政府运作效率、联邦雇员待遇、社会福利等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
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海地区展开大规模“禁毒战争”,便具备了转移国内焦点、营造“政府在行动”印象的政治功能。在公众视野中,这类军事行动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政府在行动”的印象可以淡化其对财政预算谈判或政府停摆的注意力。
从议题塑造的角度分析,特朗普政府在边境安全、移民、毒品走私等议题上历来强调“外部威胁”。将焦点移至加勒比海、将“打击海上毒品走私”作为新闻素材,有利于将公众注意力从“政府停摆”、“联邦雇员待遇”和“公共服务受到影响”转向“对抗外部威胁”。
政府推出对外军事行动,往往比财政谈判更容易获得媒体正面报道、更具的象征功能。在当前政府停摆、国内预算争端、社会福利压力加剧等话题被广泛关注的情况下,“禁毒战争”可以起到一定的“话题替换”功能,即通过在加勒比海发动“禁毒战争”能够制造政府“主动出击”形象,从而部分缓解停摆造成的负面舆论影响。
![]()
图片来源:网络
(二)为中期选举造势
特朗普政府“禁毒战争”的另一个显著目的,是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塑造强硬形象、凝聚选民支持。
从目标选民群体与议题优先化来看,移民安全、边境控制、毒品泛滥三者长期是保守派选民的关注点。特朗普政府通过将加勒比海走私、毒品泛滥与国家安全直接关联起来,实际上是将传统“边境议题”延伸为“对外安全议题”,从而借助强硬对外行为吸引那些对移民、毒品、犯罪感到焦虑的选民。
例如,国会中已有共和党参议员明确称此次海上打击行动是“总统兑现承诺、保护美国人民”的表现。此外,这类对外安全行动往往能获得媒体大量关注,提升总统在选举语境下的能见度,从而对中期选举中的竞选优势具有推动作用。
此外,从政策时间节点与选举时机来看,这些军事行动的启动恰逢政府在国内面临较大政治压力期:政府停摆、预算僵局、公众对内政不满情绪上升。
特朗普政府通过将“禁毒”推向加勒比海、将打击行动外部化,实际上成为一种“转移视线+提升形象”的组合操作。与此同时,这些行动被广泛报道且具有冲击力,有利于在选举周期中塑造“强人执政”和“主动出击”的印象。
由此可见,“禁毒战争”并非纯粹安全政策,而是选举政治的战略组成。总之,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海推动“禁毒战争”不仅是安全行动,更是中期选举语境下的造势工具:通过行动可视化、议题导向、目标选民锁定三者结合,强化其竞选叙事。
![]()
图片来源:网络
三、特朗普个人因素
特朗普长期以来主打“强硬领导者”、“对外展现力量”的形象。在他看来,国家安全问题、边境控制、毒品泛滥等议题不仅是治理挑战,更是塑造个人政治品牌的重要场域。
将“禁毒战争”从国内边境问题延伸至加勒比海、并伴随着大规模军事部署,正契合其希望塑造成“敢于主动打击、敢于出击”的总统角色。
特朗普更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不一定需要宣战,我们只是要杀掉那些将毒品带入我国的人”。这种话语风格展示出其将毒品议题军事化、出击化及形象化的倾向。
作为一名善于宣传自己的政治领导人,特朗普深谙媒体的力量:重大行动、视觉冲击、新闻聚焦往往优于复杂内政议题。
将“禁毒战争”选在加勒比海这一可视海域,展示“我维护国家安全”、“我不让毒品进入美国”的强硬姿态,并通过军舰、隐形战机、海上打击等元素制造“动作感”与“国家行动”氛围。
这对于其传统支持者群体,尤其是对边境安全、毒品扩散、社会秩序忧虑的选民,有着较强吸引力,有利于其在国内媒体与选民中占据话语主动。由此,特朗普的个人因素在此次“禁毒战争”中起到了“形象驱动”的作用:该行动不仅是国家安全举措,也是对特朗普领导品牌及其个人形象的强化。
![]()
图片来源:外媒
四、结论
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海发动的“禁毒战争”,表面上是以打击毒品走私为名的地区执法行动,实则承载着复杂而多维的战略与政治意图。
从国际层面看,此举是美国“门罗主义”地缘政治传统的当代表征,其根本目标并非清除毒品通道,而在于通过军事存在与行动信号重申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主导地位。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等外部力量在拉美地区的经贸、能源与军事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试图借“禁毒”之名重新确立其地区秩序主导权,防止该区域在全球权力结构重组过程中进一步“去美国化”。
因此,这场“禁毒战争”某种程度上是美国“传统势力范围”意识的回潮,是其维护西半球安全边界与防止外部介入的现实回应。
从国内层面看,特朗普政府的行动同样服务于国内政治逻辑。在政府长期停摆、预算僵局及社会不满情绪加剧的背景下,将加勒比地区“禁毒战争”包装为国家安全行动,有助于转移公众视线,重塑“政府在行动”的舆论印象。
同时,通过将外部威胁与国内安全相绑定,特朗普得以在政治叙事上重构其“强势执政”形象,并借助军事化行动的视觉冲击,为中期选举造势、巩固保守派选民基础。这种“对外展示力量、对内凝聚支持”的操作逻辑,体现出美国政治中日益普遍的安全化与媒介化倾向。
从个人层面看,特朗普本人将“禁毒战争”视为个人政治品牌塑造的关键场域。通过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的军事部署与高调言论,他试图强化“敢于出击”、“维护国家安全”的领导人形象。
禁毒议题的军事化与戏剧化呈现,不仅符合其一贯的“行动优先”政治风格,也契合了其将安全政策转化为政治资本的策略逻辑。借助媒体话语与象征性军事行动,特朗普将“禁毒”议题转化为自身权力形象的再生产过程。
因此,这场“禁毒战争”远非单纯的反毒行动,而是一场兼具战略、政治与象征意义的综合性权力展示。其影响可能不会体现在加勒比地区毒品走私的根本性改善上,而在于重审美国在西半球的战略边界意识及其在地区秩序中的主导诉求,并在国内政治层面巩固特朗普“强人政治”的象征地位。
由此可见,所谓“禁毒战争”在特朗普政府治下,已超越安全政策的范畴,成为美国地缘战略、国内政治与个人形象交织互动的集中体现——是一场以安全为名、以政治为实的权力叙事实践。
编辑|陈凯铭 赵钧宇
排版|静怡
校对|江琳
审核|田士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