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俗称“草莓状血管瘤”或“红胎记”,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它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约有8%-12%的宝宝会出现。
![]()
简单地说,它就是一小团多余的、增生过快的血管,在皮肤上形成了一个凸起或平坦的红色印记。
血管瘤有一个非常特征性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增生期(生长阶段)
宝宝出生后几周开始(通常不明显),到5-6个月时生长最快,一般持续到1岁左右。瘤体面积和厚度都会增加,颜色变鲜红或暗红,摸上去可能是软的、温热的;
稳定期(平台阶段)
1岁左右至1岁半,瘤体停止生长,大小和颜色基本不再变化;
消退期(消退阶段)
1岁半以后开始,瘤体颜色逐渐变灰、变浅,中央出现灰白色斑点,质地变软、变平。每年约有10%的血管瘤会自行消退。
等宝宝5岁时,约50%的患儿瘤体完全消退。但消退并不等于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会留下痕迹,如:皮肤松弛、皱纹、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色素减退(白斑)或瘢痕。
![]()
血管瘤长什么样子?
浅表型血管瘤 这类最为最常见,呈鲜红色,凸出于皮肤表面,像草莓一样,边界清晰;
深部血管瘤 位于皮肤深层,表面皮肤呈蓝色或青紫色,或看起来是正常的,但能摸到皮下有软软的包块;
混合型血管瘤 兼具以上两种特点,既有浅表的红色,也有深部的包块。
![]()
宝爸宝妈要问了
这个需要治疗吗?
这几种情况可以“等待观察”:
瘤体小、不在关键部位(如面部中心、眼周、口周、鼻周、肛周);
没有出现溃疡、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
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对于这些宝宝,建议定期拍照复查,监测其大小变化。
![]()
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必须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01
位于特殊部位,影响功能或容貌
眼周、眼眶周围 可能压迫眼球,影响视力发育,导致散光、弱视;
鼻部、喉部、气道 可能影响呼吸或进食;
口唇、口腔 影响吸吮和进食;
耳部 可能堵塞耳道,影响听力;
肛周、会阴部容易因摩擦破裂、溃疡,且不易护理。
02
出现并发症
溃疡、破溃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非常疼痛,容易感染和留疤;
出血 虽然通常出血量不大,但频繁出血需要处理;
生长过快、过大 预计即使消退也会留下严重疤痕或皮肤松弛;
多发性血管瘤(≥5个) 提示可能合并内脏(如肝脏)血管瘤,需要进一步检查。
很多宝爸宝妈要问了,孩子得了血管瘤什么时间需要治疗干预?治疗指南提示,早期干预、停止增长。建议宝爸宝妈及时和医生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
![]()
如何治疗?听听专家怎么说
南医大二附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吴洋:首选通常是口服药物,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抑制血管瘤增生,加速其消退,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但必须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如心率、血压、血糖等)。
![]()
药物治疗之外,还有哪些治疗方式?
1硬化剂治疗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坏死,从而使瘤体消退;
2激光治疗 主要用于处理消退后留下的红血丝、浅表溃疡或早期浅表血管瘤;
3手术切除 通常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消退后残留的明显赘生物、容易切除的较小血管瘤。
![]()
总结一下,婴幼儿血管瘤很常见,有其自然生长规律。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科学认识、冷静观察、及时评估,与医生共同为宝宝制定最合适的方案,让他们健康漂亮地成长。
血管瘤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萨家湾院区 皮肤科)
本文作者
吴洋
南医大二附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指导审核
张瑞丽
南医大二附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