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凉油,下入羊羔肉快速翻炒,待肉质变色后加入姜蒜爆香,再放本地红葱提味……”
![]()
清晨的农家厨房里,在抖音账号“阿伊莎厨娘”的镜头前,一盘色泽诱人的靖远羊羔肉刚刚出锅,评论区瞬间被“馋哭了”“求链接”的留言刷屏。
这部手机,这个支架,这口铁锅,成了她连接外界的窗口。
![]()
短短几年,这位黄河岸边长大的90后乡村女孩杨凤,用最朴素的镜头,将西北灶台的温度与诚意传递至千里之外。年销售额突破350万元,带动60多人就业,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抹亮丽的“她力量”。
从厨房到田间:一道菜唤醒万千乡愁
“起初只是分享做饭,大家评论声很高,都喜欢这股烟火气,这就给了我信心。”杨凤坦言,因从小热爱美食,她初中毕业后便进入了餐饮行业。
随着短视频兴起,她架起手机支架,尝试记录日常三餐片段:拉条子、拌凉菜、炖羊肉……视频发到网上,很快收获了网友的青睐。
![]()
温暖朴实的画面里,裹着香豆粉的烫面油饼金黄酥脆,慢炖的滩羊不膻不腻,美味的灰豆面地道养生……
渐渐地,她发现,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
“我在做蒸碗羊肉时,吸引了很多在外地的靖远人。”她说,“大家纷纷留言,看得想家了,特别想吃一口家乡的羊羔肉。”
![]()
一道家常菜,成了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评论区里,“调料包在哪买?”“红葱能网购吗?”类似的提问越来越多,杨凤看到了新的可能。
从自拍到助农:小镜头成了“出山驿站”
网友的牵挂,让杨凤从美食分享者转型为“乡土代言人”。
她把镜头搬出厨房,走进田间地头。
![]()
靖远县乌兰镇的农地里,她举起手机,对准种植户收葱的场景:“咱们靖远红葱,受黄河水浇灌,皮毛黄亮、味道辛辣,现挖现发!”直播间“小黄车”一上架,订单纷至沓来。
![]()
“以前红葱滞销,现在通过阿伊莎,价格稳了,销量也上去了。”村民陈志广的话语满是感激。
从红葱到香豆粉、辣椒面,再到糖心苹果、土豆白菜、茄子辣椒……她的直播间,成了靖远农产品的展示窗口和“出山驿站”。
![]()
月销1万单、年售350万元,她不仅帮农户卖出产品,更帮他们找回信心与底气。
“村民把东西卖出去的那份开心,其实,我打心眼里比他们还高兴呢。”杨凤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镜头之外见真情
杨凤的走红,并非偶然。
起步时,视频模糊、流量低迷,没人爱看,她一度迷茫。但她没有放弃,熬夜学习拍摄、借鉴优秀大主播的视频,反复琢磨镜头语言,坚持每日更新。“再忙再累,视频是必须发的。”
![]()
为守住口碑,她和丈夫马文斌严把质量关,从筛选货源到分拣打包,亲力亲为。“大家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对靖远土地的信任。”这份真诚换来了居高不下的复购率。
![]()
更可贵的是,她的直播间成了乡村就业“加油站”,带动周边妇女务工创业,实现“镜头里有生意,锅灶外有生计”。
![]()
“我在这儿拣葱、打包发货,一个月3000块钱,好得很。”乌兰镇东关村村民高培红满脸欣慰。
从“普通”到“不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黄河滋养的乡土风味,镜头传递的赤子情怀。杨凤用热爱与坚守,让烟火气变成致富力,用数字赋能架起城乡桥梁。她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担当。
![]()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就是能帮农户出份力、办点实事。”
如今,杨凤的全网粉丝超60万,发布作品近700条,获赞580余万。她是甘肃特产推荐大使、省百强主播,但她总说自己“普通”。
![]()
正是这个“普通”女孩,用一口锅、一部手机,串联起饮食文化与民生发展,让靖远味道香飘万里。
“能让家乡味道被记住,能帮农户多挣一分钱,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她说。
![]()
“家人们看过来,我们靖远山美水美,种出来的苹果脆得带响、甜得入心……”镜头前,杨凤笑容灿烂。
她身后,是广阔的田野,是正在改变的家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