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陈炜律师
五年汇款全交家,反被控诉不管家!北京陈律师掀开法律底牌,让男性维权不再沉默。
燕东萍案炸出惊天反转:妻子抱着一叠“证据”控诉丈夫不顾家,法官只听男人说了20秒:“我在北京打工五年,每月赚8000多,全部打回家”。剧情瞬间逆转,全网哗然。
这不是个案。在成千上万的离婚法庭上,男性正沦为“沉默的牺牲品”——他们拼命赚钱养家,却因不擅表达而被定性为“缺席的丈夫”。
01 法律天平的倾斜:男性维权的困境
当今社会,男性在维权路上步履维艰。从离婚诉讼到家庭暴力,从财产分割到子女抚养,男性权益保护存在大量盲区。
以家暴为例,直到2019年,浙江温州才发出全国首张“男性保护令”。当事人吴某被妻子带人围殴,甚至被抡铁锤砸父母家,才通过法律获得保护。此后,湖北、重庆、江西等地陆续跟进,但数量仍寥寥无几。
更令人忧心的是,我国法律中男性被性侵还存在保护空白。根据现行刑法,强奸罪的受害对象仅限女性,男性遭遇性侵难以被认定为强奸罪。2011年北京一起男性被强奸案,最终只能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一年有期徒刑,与强奸罪三年起步的刑期形成鲜明对比。
在离婚诉讼中,经济贡献常被低估。如同燕东萍丈夫,五年汇回全部收入,却因不直接参与家务劳动,反而被指责“不顾家”。
02 维权实战:男性必备法律武器
第一步:证据意识——你的“法律护身符”
男性维权,证据固定是基石。家暴报警记录、伤情照片、银行转账凭证、微信聊天记录,都是关键证据。
以燕东萍案为例,假如丈夫没有保留汇款记录,结局将大相径庭。记住:法律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证据。
第二步:保护令申请——你的“法律盾牌”
2021年,重庆梁平法院发出当地首份男性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人赵某被妻子用刀砍伤头部和肩部后,终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面对家庭暴力,男性应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第一时间报警并固定证据,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三步:财产保卫战——你的“法律利剑”
离婚案件中,男性常因“养家者”角色陷入被动。建议建立家庭收支明细账,保留大额支出凭证。对于婚前财产,可通过公证等方式明确权属。
面对共同还贷的房产,即使登记在一方名下,还贷记录和转账凭证也是分割财产的有力证据。
03 打破沉默:男性维权的战略突围
打破“强者思维”的自我束缚。社会固有观念认为男性应当是坚强的强者,导致许多男性在权益受损时选择沉默。正如温州男性保护令案中的吴某,最初选择忍耐,直到妻子抡铁锤上门才寻求法律保护。
构建证据意识,告别“哑巴亏”。男性需注意保存六类关键证据:家暴证据(报警记录、伤情照片)、经济贡献证据(收入证明、转账记录)、沟通记录(微信、短信)、第三方见证(亲友、同事)、子女抚养证据(参与教育的记录)和共同财产证据。
善用法律杠杆,撬动维权困局。除了保护令,男性还可依法主张陪产护理假等合法权益。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劳动争议典型案例中,明确支持男职工在妻子生育后依法享受护理假。
04 陈律师的逆耳忠言
抛弃“大男子主义”的思想枷锁。真正的强者不是硬撑好汉,而是懂得在权利受侵害时依法维权。梁平法院保护令案中的赵某,不再忍耐妻子的屡次施暴,选择法律途径保护自己。
建立“维权档案”的日常习惯。男性应建立自己的“维权档案”,定期整理关键证据,包括:银行流水单单独归档,标注家庭大额支出;重要沟通保留记录,特别是涉及财产和子女抚养的内容;家暴证据及时固定,报警记录、伤情照片分类保存。
善用“法律杠杆”放大维权声音。除了个案维权,男性还可通过媒体监督、人大建议等方式推动立法完善。例如,多位法律界人士已建议将强奸罪的犯罪对象从“妇女”修改为“他人”,以平等保护男性性自主权。
法律不只是为女性准备的保护伞,也是男性捍卫尊严的利器。从燕东萍丈夫的汇款凭证,到温州吴某的保护令,这些案例共同证明:在法律面前,维权不分性别,正义不问男女。
当越来越多的男性拿起法律武器,两性关系才能真正走向平等与和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