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全球财经圈被一条“闪电消息”刷屏:中方宣布对美商品关税政策调整,暂停24%加征税率,保留10%。而就在3小时前,美方刚刚公布对华关税下调计划。这种“你来我往”的节奏,打破了过去几年中美经贸“硬碰硬”的僵局,也让紧绷的市场瞬间松了口气。
![]()
这次中方的关税调整,透着一股“灵活性”。简单说,就是两句话:停止执行部分加征关税,保留另一部分。具体看,先叫停了“税委会2025年第2号公告”中的加征措施,相当于直接给部分美国商品“减税”;同时调整“第4号公告”,暂停24%的加征税率,但10%的税率继续保留。
这种“不全撤、不全留”的操作,其实是双方都留了“后手”。毕竟,全球经济现在就像走钢丝,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谁也不敢一下子把筹码全押上。保留10%的加征税率,相当于给未来的谈判留了“缓冲带”——如果后续磋商顺利,这10%可能继续放宽;若出现分歧,政策也有调整的空间。企业最怕“朝令夕改”,这种“有弹性”的政策,反而能让市场更安心。
美方公告发布3小时后,中方就跟进调整——这个时间差,绝不是“拍脑袋决定”。关税政策涉及海关、税务、外贸等多个部门,背后需要复杂的测算和协调。能这么快落地,说明双方很可能提前通过磋商达成了共识。
![]()
过去几年,中美经贸就像“拉锯战”:你加税,我反制,企业夹在中间苦不堪言。比如美国的大豆、芯片,中国的机电产品、轻工业品,关税一涨,成本跟着飙升,订单要么缩水要么转移。现在双方能“同步松口”,本质上是意识到:贸易战没有赢家。与其互相消耗,不如坐下来给企业“减负”。
这次调整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公告里直接引用了《关税法》《海关法》《对外贸易法》,强调“经国务院批准”。这种“合规性”表述,其实是在对外释放信号:中国的政策调整,既符合国内法律,也遵循国际法原则。
对企业来说,这比减税本身更重要。比如国内的进口商,之前可能因为担心“关税随时变”,不敢签长期订单;美国的出口商,也怕刚投入生产,中国这边政策又收紧。现在法律依据、审批流程都摆得明明白白,企业就能更放心地规划供应链——该进口的原材料、该出口的产品,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
关税降了,谁最开心?中美两国的企业,尤其是依赖双边贸易的行业。
举个例子: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之前进口美国的发动机零件,可能要多付24%的关税,现在这部分暂停,采购成本直接下降,利润空间就出来了;美国的农场主,出口大豆到中国,关税降低后,价格更有竞争力,中国这个“大市场”就能多消化一些库存。还有科技行业,芯片、电子元件的关税松动,能缓解供应链的“卡脖子”压力,让工厂的生产线转得更顺畅。
不只中美企业,全球供应链也会跟着“稳一稳”。中美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双方一“闹腾”,全球的物流、原材料价格、订单流向都会跟着波动。比如东南亚的代工厂,之前因为中美关税转移了不少订单,现在关税缓和,部分订单可能回流,也可能催生新的合作模式。对其他国家来说,中美经贸“降温”,意味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少了一个,大家都能跟着“松口气”。
当然,这次调整只是“阶段性成果”,不是“一劳永逸”。保留10%的加征税率,说明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分歧还没完全解决。比如科技领域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农业领域的“市场准入”,这些都是过去磋商中反复提到的问题。
![]()
未来的谈判,很可能围绕这10%的税率展开:哪些商品可以进一步降低?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比如美国若在农产品检疫标准上对中国放宽,中国可能相应降低其农产品的关税;若在芯片出口管制上“松绑”,科技产品的税率也可能调整。这种“对等互利”的模式,才能让经贸关系走得更稳。
这次关税调整,本质上是中美在经贸领域释放的“善意”。对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进口商品更便宜了,企业订单多了,就业更稳定了。但也要清醒看到:大国博弈不会一蹴而就,科技、地缘等领域的分歧仍在,关税政策未来可能还会随着谈判进展调整。
不过,至少现在,双方迈出了“相向而行”的一步。对企业来说,抓住这波政策红利,稳住供应链、扩大合作;对全球经济来说,中美“休战”能让更多国家受益。接下来,就看双方能否把这种“缓和”延续下去——毕竟,稳定的经贸关系,才是对所有人都好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